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 李星)肠息肉作为肠道健康的一个重要关注点,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这些息肉可以在肠道的任何部位出现,且因大小、数量、位置及类型的不同,其症状和治疗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下面,我们将从肠息肉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全面科普,助力健康生活。
一、肠息肉的定义
息肉,这一名称泛称人体体表或体内凸起的病灶,不仅存在于肠道,还可能出现在皮肤、胃、胆囊、子宫等器官。然而,不同部位的息肉性质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肠道内的息肉,泛指肠道黏膜表面长出的赘生物,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临床上,一般按出现的部位命名,如长在声带上的称“声带息肉”,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肠腔内的称为“肠息肉”,以此类推。
二、肠息肉的病因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肠息肉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可能更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就是一种典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肠道内会长出成百上千枚息肉,若不及时治疗,几乎100%会发展成大肠癌。
2、饮食不当: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饮食可能增加息肉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膳食纤维会导致便秘,增加肠内压力,进而可能引发息肉的形成。
3、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若未及时治疗,也可能导致息肉的产生。
4、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炎症与息肉的形成密切相关。炎症可能导致肠黏膜的损伤,从而促进息肉的形成。
5、长期腹泻: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可能增加肠息肉的风险。腹泻可能引发肠黏膜的刺激和炎症,进而形成息肉。
三、肠息肉的症状
肠息肉的症状因其大小、数量、位置及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症状包括:
1、便血:如果息肉靠近肛门,或者息肉较大、表面糜烂,可能会出现便血的情况。便血的颜色可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一般较少,常为间歇性出血。
2、腹痛:腹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可能是隐痛、胀痛或绞痛。如果息肉较大,堵塞肠道,可能会引起肠梗阻,导致剧烈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3、腹泻或便秘:肠息肉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从而导致腹泻或便秘。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等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等情况。
4、大便习惯改变:肠息肉还可能引起大便习惯的改变,如排便时间不规律、里急后重等。患者可能会感觉总是有便意,但又排不出多少大便。
5、脱垂:如果息肉较大且位置较低,可能会从肛门脱出。在直肠息肉中较为常见,患者可能会在排便时或行走时感觉到有肿物从肛门脱出。
6、贫血:如果肠息肉引起的便血长期未被发现或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
7、肠梗阻:当肠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堵塞肠道,引起肠梗阻。除了剧烈腹痛外,患者还会出现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四、肠息肉的诊断
肠息肉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内窥镜检查,如结肠镜、直肠镜等。通过内窥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肠道内部的情况,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在内窥镜下,医生还可以运用窄带影像(窄带成像)或染色内视镜等技术,对息肉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鉴别。
此外,粪便潜血检查也是筛查肠息肉的一种常用方法。如果粪便中检测到潜血,可能提示肠道内有息肉或其他出血性病变。
五、肠息肉的治疗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应根据息肉的大小、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医生的诊断能力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1、一般治疗:主要是改变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多吃含膳食纤维较高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燕麦等,少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以清淡食物为主。同时还要注意定时排便,保持大便通畅,增加体育锻炼。
2、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炎症性息肉或较小的腺瘤性息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等,以减轻局部炎症刺激的情况。
3、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息肉较大,可以采用手术来治疗。常见的手术有腹腔镜下切除、经腹结肠和直肠切除等。手术后,患者需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后续治疗。
六、肠息肉的预防
预防肠息肉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减少息肉形成的风险因素。具体措施包括: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燕麦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排泄,减少有害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的时间。
2、避免烟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中的乙醇都可能损伤肠道细胞,进而增加患癌风险。应戒烟限酒或不吸烟不喝酒。
3、定期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肠道内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4、肥胖管理:肥胖可能导致代谢综合征,进一步增加肠息肉的风险。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5、遗传咨询及家系筛查:对于有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及家系成员的筛查,以评估个体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