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睡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一关联备受科学界的关注。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调整与修复,大脑则会整理记忆、清除代谢废物,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与恢复。对此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境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志勇做客演播室,为大家讲解关于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知识。
首先欢迎张主任的到来,您先和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嘉宾:
采访提纲:
问题一:张主任,失眠是如何定义的?
失眠的常见表现有入睡困难,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无法入睡,夜间觉醒超过2次、醒后30分钟难以入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长通常少于6小时,同时伴有日间苦恼或影响社会功能。这种情况每周至少发生3次,持续3个月以上,就可诊断为失眠障碍。长期失眠会导致疲劳、认知功能下降、情绪障碍、躯体疾病的风险增高等。
问题二:睡眠是如何构成的?
一晚上的睡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正常的睡眠包括两个不同的时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又分为N1期、N2期、N3期,其中N1和N2期,被称为“浅睡眠”期,N3期睡眠被称为“深睡眠”期, 非快速眼动睡眠可以让我们的体力得到充分的恢复,尤其在N3期,N3期多出现在睡眠的前半夜。而快速眼动睡眠期,是梦境产生较多的一个期,它可以恢复我们的精力和记忆,一般多出现在睡眠的后半夜。因此,不仅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而且各期睡眠所占的比例也要适当,即睡眠的结构要合理。反之,就会出现睡眠紊乱,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问题三:一生中,睡眠是一成不变的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睡眠时长及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般情况青少年每天所需睡眠在8-9个小时之间,中年人每天所需睡眠在7-8个小时之间,老年人每天所需睡眠在5-6个小时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总时间越来越少。睡眠结构也会发生了一定变化,深睡眠(N3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逐渐减少,浅睡眠期(N1、N2期)比例逐渐增加,觉醒次数也会逐渐增多。这也是老年人睡眠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问题四:什么样的睡眠是优质睡眠?
正常成年人的入睡时间是在30分钟以内,合理的睡眠结构,夜间不易惊醒;睡眠起夜少,无惊梦现象,醒后很快忘记梦境。早上起来后精力充沛,神清气爽,没有觉得不舒服,能够正常投入白天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重视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紧密关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维护二者的平衡。
问题五:如果有入睡困难和早醒怎么办?
可以采用刺激控制这种行为治疗,当感到困倦时才躺在床上;除了睡眠以外不要在卧室进行其他活动;如果清醒的时间超过15分钟还没有困意,就离开卧室;再次有睡意时再回到卧室,必要时可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睡着。无论睡眠多少,每天保持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白天不能午睡或打盹。
问题六:张主任,对于改善心理健康,有什么方法可以调试呢?情绪觉察是关键的第一步,要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无论是焦虑、悲伤还是愤怒,清楚地知道情绪产生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地应对。认知重构也极为重要,当面对压力或负面情绪时,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将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把困难当作磨砺心智的挑战,从而改变对事物的固有认知,减轻心理负担。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同样不可或缺,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在遇到困扰时及时倾诉,分享快乐与忧愁,他人的理解、安慰和建议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撑。
问题七: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科学管理睡眠,获得一个优质睡眠呢?
首先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定时起床,确定每天上床睡觉的时间,不论睡眠如何都要按时上床;确定每天起床的时间,不论睡眠如何都要按时起床。节假日也不睡懒觉。坚持7天以上,建立一个稳定的睡眠-觉醒节律。
•每天坚持至少1小时的有氧运动,增加睡眠驱动力,避免临睡前2小时内剧烈运动。
•建议中午12点以后限制咖啡、茶等兴奋饮料的摄入。
•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在睡觉前至少一个小时不要使用电子设备,少做“烧脑”的事情,不要想太多操心的事情或工作计划等,这可以降低脑部兴奋并帮助入睡;
• 不使用酒精等物质帮助睡眠,酒是中枢神经毒性物理,长期饮酒会扰乱我们的睡眠结构,最终影响我们的睡眠。
•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进食、看电视、听收音机及思考复杂问题等;如果睡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接解决,建议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问题记录在日记本上,不要带着问题去睡眠。
•建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如适合的室温、厚薄适中的被褥、宽松的衣服,遮光的窗帘。
•降低对睡眠的过度关注,使内心平静并放松身体,达到降低高唤醒状态的目的;如果能在睡前做一些放松训练,比如:渐进式肌肉放松、自主训练、想象练习、正念、腹式呼吸等,睡眠会更好。
•夜间醒来后不要看时间。临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失眠患者夜间醒来后习惯看时间,夜间醒来后看时间会增加心理压力,难以再入睡。
•睡前冲个热水澡,泡泡脚有助有睡眠。
科学管理睡眠时间
•不是睡的时间越长,睡眠就越好。失眠患者往往企图用延长睡眠时间来增加睡眠的机会,试图用多卧床来缓解白天的疲劳,这样往往会让当晚的睡眠质量更差,从而让自己的睡眠掉进恶性循环的旋涡。
•对于失眠的患者禁止白天小睡,为晚上的睡眠制造一个强有力的驱动力。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比如瑜伽,平躺在瑜伽垫上,双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掌心朝上,双腿伸直微微分开,全身放松,均匀呼吸,每次保持 5 - 10 分钟,能有效缓解身体的紧张与疲劳,让身心进入宁静状态,为睡眠做好准备。简单的慢跑,每周进行 3 - 4 次,每次 20 - 30 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帮助放松大脑,减轻焦虑情绪,使入睡更为轻松。睡前进行一些轻柔的拉伸运动,如站立位前屈,双脚并拢站立,双腿伸直,缓慢弯腰,双手尽量向地面伸展,保持 15 - 30 秒,可拉伸腿部和背部肌肉,减少肌肉紧张对睡眠的干扰。
在进行这些改善睡眠质量的运动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首先,运动时间很关键。尽量不要在临近睡眠时进行剧烈运动,因为这可能会使身体过于兴奋,反而不利于入睡。像慢跑这类相对剧烈的运动,最好在睡前 2 - 3 小时完成。而睡前的拉伸和放松类运动,应在睡前 30 分钟至 1 小时进行,这样能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从运动状态过渡到放松状态。其次,运动强度要适中。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身体疲劳或受伤,影响正常的睡眠节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来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循序渐进。如果运动后感到身体酸痛或过度疲劳,应适当调整运动计划。另外,运动的持续性也很重要。改善睡眠质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运动需要持续进行才能看到效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才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运动带来的积极变化,从而真正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升。
结语:好的,非常感谢张主任的精彩讲解。相信通过刚刚的讲解,大家会更加了解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相关知识。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当我们用心呵护心理健康,努力提升睡眠质量,才能构建起坚固的身心防线,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迎接生活的挑战,拥抱健康、美好的人生。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