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赵文生:儿童发热,家长如何应对才科学?——击破发热认知误区
发表时间 2025-02-12 16:32   阅读 75145

健康大河南讯:(文|开封市中心医院儿科 赵文生)

儿童发热,是许多家庭在育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挑战。每当孩子的小脸蛋因体温升高而泛红,家长们的心也随之揪紧。然而,在对待儿童发热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着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可能延误孩子的病情,还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本文旨在击破关于儿童发热的常见认知误区,并提供科学的处理方法,帮助家长们更加从容地应对这一育儿挑战。

一、儿童发热的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一:发热就是生病

发热其实是身体对感染或炎症的一种自然反应,是身体免疫系统在“战斗”的信号。并非所有发热都意味着孩子生病了,关键在于发热的原因和伴随症状。

误区二:发热会烧坏脑子

这一说法源于过去对高热可能引发脑膜炎等严重疾病的误解。实际上,单纯的高热并不会直接损害大脑。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引起发热的疾病本身,如脑膜炎、脑炎等。

误区三:发热必须立即退烧

发热并非“敌人”,而是身体在对抗感染的盟友。盲目追求立即退烧,可能会干扰身体的自然防御机制。适当的体温升高有助于杀死病原体。

误区四:物理降温优于药物退烧

物理降温如擦浴、冷敷等,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有助于缓解不适,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对于高热或持续发热的孩子,合理使用退烧药是必要且安全的。

误区五:抗生素是治疗发热的万能药

抗生素仅对细菌性感染有效,对病毒性感染(如感冒、流感)则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疗病毒性发热,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二、儿童发热的科学处理方法

观察与评估

当孩子发热时,首先观察其精神状态、食欲、活动能力等基本状况。

注意发热的持续时间、体温峰值以及伴随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等)。

若孩子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不适,可先尝试物理降温,如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合理使用退烧药

当孩子体温高于38.5℃(腋下温度),或虽未达此温度但伴有明显不适时,可考虑使用退烧药。

儿童常用的退烧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和布洛芬(如美林)。使用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按剂量给药。

避免同时使用多种退烧药,以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保持水分摄入

发热时,孩子体内水分蒸发加快,易导致脱水。应鼓励孩子多喝水,或给予含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对于婴幼儿,可尝试少量多次的哺乳或配方奶喂养。

就医咨询

若孩子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严重症状(如持续头痛、呕吐、皮疹、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对于3个月以下的婴儿,任何程度的发热都应立即就医,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加迅速。

家庭护理与心理支持

发热期间,孩子可能感到不适和焦虑。家长应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缓解其不安情绪。

保持室内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助于孩子休息和恢复。

三、预防儿童发热的策略

增强免疫力

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有助于增强体质。

注意个人卫生

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时。

避免孩子接触生病的人或动物,减少感染的机会。

定期接种疫苗

按时接种各类疫苗,是预防感染性疾病(包括引起发热的疾病)的有效手段。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定期清洁和消毒玩具、餐具等孩子常接触的物品。

四、结语

儿童发热,虽然常见且令人担忧,但只要家长们掌握了科学的处理方法,就能有效应对这一育儿挑战。通过观察与评估、合理使用退烧药、保持水分摄入、及时就医咨询以及家庭护理与心理支持等措施,我们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发热期,恢复健康。同时,通过增强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接种疫苗以及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等策略,我们可以进一步降低孩子发热的风险。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