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急需妇产科学新势力崛起,而传统妇产科学教学却深陷"32学时困境"——课程密集于实习前阶段,理论实践脱节、教学模式固化。如何用有限课时培养出能应对复杂临床挑战的新医科人才?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教学团队以一场"方法-技术-价值"三位一体的教学创新带来了新方案。
与时俱进,重组教学内容
动态调整疾病谱,聚焦宫颈癌、卵巢癌等占女性恶性肿瘤60%的高发疾病,将人乳头瘤病毒(HPV)防治、宫颈癌疫苗、妇科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等前沿内容纳入核心模块。针对不同专业给予定制化培养方案,医学影像学专业聚焦"影像诊断决策树"、预防医学专业构建"流行病学预警模型"、医学检验专业开发"AI病理筛查系统",实现精准育人。引领课程思政新范式,组建妇产科学医学人文工作坊,组织相关教师在病例讨论中植入医者仁心教育。
引领创新,革新教学模式
推进CBL-PBL双引擎,多个真实病例贯穿教学全过程,如"从HPV阳性到宫颈癌根治术"案例实现诊断-治疗-随访全链条训练。加速线上线下全场景融合,课前VR解剖实训、课中AI辅助病例分析实践、课后多学科诊疗(MDT)研讨,构建"沉浸式-交互式-拓展式"学习闭环。创新智能评价体系,实时追踪参与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路径,个性化推送薄弱环节训练小程序。
加速落地,初见教改成效
无论是小范围试点教学,还是阶段性推广教学,该模式均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学生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提高了,教学满意度上升了,学生交流互动增加了。
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项目组不忘总结梳理,将实践经验凝练成文,现已经发表高水平教学改革论文2篇。
畅想未来,定义新医科教育坐标
"我们要让每个案例都成为守护生命的预演。"项目负责人王志红教授透露,项目团队今后将积极对接多家基层医院共建"云上妇产科教学联合体",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在学生实习阶段实现所有医院的同质化高水平教学,争取为新医科大背景下的妇产科学教学创新贡献郑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