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 孙彦琴)在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遭遇重大压力或情绪剧烈波动时,心脏会出现不适,如心慌、心跳加快等。而长期的身体疾病折磨,也可能使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其实,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被称为 “双心疾病” 的健康问题。
一、什么是双心疾病?
双心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同时存在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的一类病症。心血管疾病大家较为熟悉,像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这些疾病会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心理障碍方面,常见的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双心疾病并非是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障碍简单的叠加,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心血管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影响生活质量,进而导致心理负担加重,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例如,一位冠心病患者,在经历过心绞痛发作后,可能会对疾病的再次发作产生恐惧,长期处于紧张、担忧的情绪中,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另一方面,心理问题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长期的焦虑、抑郁状态会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有研究表明,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二、经方治疗双心疾病的优势
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1、整体观念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与身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经方治疗双心疾病,不是单纯地针对心血管症状或心理症状进行治疗,而是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从而达到身心同治的目的。例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中柴胡、黄芩等药物可疏肝清热,调节情绪;龙骨、牡蛎等药物可重镇安神,缓解心悸、失眠等症状,通过多味药物的协同作用,对双心疾病进行整体调理。
2、副作用小
相比于一些西药,经方大多采用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等药材,经过合理的配伍和炮制,副作用相对较小。这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双心疾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长期服用西药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不适等,而经方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注重对人体正气的保护,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伤害。
3、个性化治疗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判断患者的证型,然后选用合适的经方进行个性化治疗。不同的双心疾病患者,由于其体质、病情、发病原因等不同,证型也会有所差异,因此经方能够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三、常见经方治疗双心疾病举例
1、甘麦大枣汤
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由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组成。该方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脏躁,也就是现代医学中因精神因素导致的神经官能症、癔症等,这类病症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心悸、失眠等心血管症状。方中小麦养心除烦,为君药;甘草甘缓和中,养心缓急,为臣药;大枣补益脾气,养血安神,为佐药。三味药合用,共奏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效,对缓解双心疾病患者的情绪症状和心血管不适有较好的作用。
2、归脾汤
归脾汤源自《济生方》,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等药物组成。归脾汤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脾两虚证。双心疾病患者若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神疲食少等症状,多属于心脾两虚证,使用归脾汤治疗较为合适。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养血安神;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可有效改善双心疾病患者的心脾功能,缓解身心不适。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首载于《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现代多不用,可用磁石代替)等药物组成。该方具有和解清热、镇惊安神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少阳病兼见烦惊谵语等症状。在双心疾病中,若患者表现为情绪抑郁或焦虑、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且伴有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阳证表现,可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进行治疗。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人参、半夏、生姜、大枣调和脾胃;桂枝通阳化气;茯苓利水宁心;大黄泻热逐瘀;龙骨、牡蛎、磁石重镇安神。诸药合用,可使少阳之邪得解,胆气舒畅,心神安宁,从而改善双心疾病患者的身心症状。
双心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影响较大,但通过对其症状的了解以及经方等有效治疗手段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当然,在使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合理选用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心态,对于双心疾病的防治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