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访谈】薛明强:肺癌治疗常用手段及治疗过程
发表时间 2025-03-31 12:39   阅读 79008

主持人开场:肺癌,这一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如同笼罩在无数家庭头顶的阴霾。它发病率高,致死率也令人揪心,传统治疗手段在攻克肺癌的征程中遭遇瓶颈,而新兴疗法虽带来曙光,却也迷雾重重。从免疫治疗的潜力与挑战,到基因检测、靶向治疗的奥秘,再到手术切除的关键作用、风险评估,还有术后咳嗽、肿瘤扩散等这些都是患者关心的难题。

对此,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河南省胸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薛明强做客演播室,和我们大家讲讲肺癌的相关知识。

嘉宾:大家好!我是河南省胸科医院薛明强医生。

问题一:我们都知道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肺癌中取得了显著地进展,能不能和我们大家一下免疫治疗有哪些优势?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疾病进展,但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限。因此,积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势在必行。

免疫治疗的崛起与优势

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抗癌治疗方法,近年来在肺癌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它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实现了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有效抑制。

相比传统治疗方法,免疫治疗具有诸多优势,如减少正常细胞损伤、胃肠道反应轻微、持久疗效防止复发转移等。

免疫治疗的独特之处

① 免疫治疗能够精准地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进行攻击,从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误伤,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② 免疫治疗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记忆功能,使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仍能保持对肿瘤的免疫应答能力,有效防止复发和转移。

③ 免疫治疗还具备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潜力,通过联合应用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问题二:通过刚才的讲解我们对免疫治疗有了初步的了解,那目前免疫治疗面临哪些挑战?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1.免疫治疗面临的挑战

尽管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但其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不同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无法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同时,免疫治疗的费用较高,给患者的经济负担带来了压力。

此外,免疫治疗还可能引发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需要医疗团队进行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

2.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效果的对比

在传统治疗时代,肺癌的治疗主要是以放疗、化疗、手术为主。时至今日,经典治疗的疗效已经到达了瓶颈期,无论是小细胞还是非小细胞,其疗效再想往前跨越,都非常困难。免疫治疗的介入,给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疗如同一束光芒,为众多癌症患者点亮了希望之灯。

但不同类型的肺癌,其免疫治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相较于非小细胞肺癌,其效果往往不那么显著。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进展

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希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特别是针对PD-1/PD-L1的抑制剂,通过重启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细胞能够更有效地攻击癌细胞,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些成果不仅在临床试验数据中得到了体现,也在许多患者的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举例:KEYNOTE-407 晚期肺鳞癌;KEYNOTE - 189  晚期非鳞非小肺癌;RATIONALE 307 晚期肺鳞癌;RATIONALE 304 晚期非鳞非小肺癌。

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之路却更为艰难

尽管科学家们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效果仍有所不足。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

① 肿瘤微环境差异(大环境因素):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微环境具有高度的免疫抑制性,使得免疫细胞难以在其中发挥作用。

② 基因突变特征(肿瘤自身因素):小细胞肺癌的基因突变谱相对简单,缺乏像非小细胞肺癌那样的常见突变靶点,如EGFR、ALK等,这限制了精准免疫治疗的应用。

③ 治疗耐受性问题(药物及患者自身因素):虽然免疫治疗相较于传统化疗副作用有所减轻,但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这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

④ 疾病进展迅速(治疗窗口期短):小细胞肺癌生长迅速,侵袭性强,往往在确诊时已是晚期,且易发生远处转移,这使得免疫治疗的时间窗口受到限制.

举例:IMpower133/CASPIAN /Rational312/ETER701/CAPSTONE - 1

让我们继续携手并进,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懈探索,为战胜癌症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问题三:临床中相信很多患者都问过您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需要做基因检测,但是有的患者就不用呢?您能不能和我们大家讲解基因检测在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治疗肺癌的医生,我深知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然而,每个人的肺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变异,这就需要我们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精准的治疗。精准的治疗的前提需要精准的检测,基因检测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发展起来的重要工具。

基因检测:肺癌亚型的精准识别

首先,基因检测在肺癌治疗中的首要作用在于精准识别肺癌的亚型。

肺癌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多种亚型构成。通过基因检测,我们能够深入患者的基因组层面,解析其肿瘤的特定亚型。

这一信息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因为不同亚型的肺癌对治疗方法的反应截然不同。

例如,某些亚型可能对特定药物高度敏感,而另一些则对传统化疗更为有效。

因此,基因检测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最佳治疗路径的科学依据。

预测治疗反应:基因检测的预见性

其次,基因检测还具备预测患者治疗反应的能力。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信息,我们能够评估其对不同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

这种预见性使我们能够提前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更适合患者的药物组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

对疾病进展的实时监测(耐药基因检测、MRD等)

此外,基因检测在肺癌治疗中还扮演着监测疾病进展的重要角色。

肺癌的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可能会经历基因突变的累积和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与治疗失效或耐药性的出现密切相关。

通过定期进行基因检测,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这些潜在的威胁,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新的挑战。

这种实时监测机制为我们提供了灵活应对疾病进展的能力,有助于延缓病情恶化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基因检测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我们有理由相信基因检测将在肺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将为我们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患者战胜肺癌这一顽疾。 

问题四:肺癌的治疗除了前面提到的免疫治疗之外,靶向治疗也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方法了,那什么是靶向治疗?它有哪些优势?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方法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近年来,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靶向治疗的原理与优势

靶向治疗是根据肿瘤细胞的特定变异,选择针对这些变异的药物进行治疗。相比传统治疗,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精准性和个体化特点。

它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特定的信号通路或分子靶点,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靶向治疗在肺癌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它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更加精确地攻击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② 靶向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其副作用较轻,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③ 靶向治疗还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一些研究表明,接受靶向治疗的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

举例:ADAURA 研究

④ 应用方便,患者的依从性比较好。

靶向治疗在肺癌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① 靶向治疗只适用于特定的肿瘤亚型,只有当患者的肿瘤细胞中存在与靶向药物相匹配的变异时,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② 靶向治疗可能会出现耐药性,一些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药物耐药,导致治疗效果降低。

问题五:我们都知道,手术切除是唯一能够治愈肺癌的一种治疗方式,那哪些患者是适合手术切除的。

手术切除在肺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手术切除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也是唯一能够治愈肺癌的一种治疗方式。为什么呢?因为手术可以直接将肿瘤从患者的身体里面取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治疗肺癌。

手术治疗是早期肺癌患者的福音

首先,手术切除肿瘤尤其适用于那些幸运地在早期阶段被发现的肺癌患者。此时,肿瘤尚未有扩散的迹象,手术能够干净利落地将其完整切除,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治愈的可能性。

因此,对于早期肺癌患者而言,手术切除无疑是一个值得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案。

晚期肺癌患者的希望

其次,即便是在肺癌已经进入晚期的情境下,手术切除肿瘤也并未完全失去其价值。

对于那些肿瘤扩散范围相对局限的晚期患者,手术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通过切除肿瘤,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扩展了全身治疗的窗口期,延长其生存时间,并改善其生活质量。这无疑是给予晚期肺癌患者的一丝希望之光。

手术适用性的考量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手术切除肿瘤并非适用于所有肺癌患者。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肿瘤的位置、大小、扩散程度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综合评估手术的可行性。

例如,当肿瘤已经广泛扩散至淋巴结或其他重要器官时,手术可能就不再是最佳选择了。

多种治疗方式的综合考量

此外,手术切除肿瘤虽然是肺癌治疗中的常见方式,但并非唯一选择。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医生还会考虑其他多种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靶向、免疫、抗血管生成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在未来的肺癌治疗中,我们期待更多创新疗法的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和希望。

问题六:在手术之前,患者都是需要进行手术的风险与效果评估的。您能不能和我们大家讲解一下?

作为一名治疗肺癌的医生,我经常会遇到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对于手术的担忧和疑虑。

今天,我想给大家科普一下肺癌手术的风险和效果评估,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

手术风险的全面考量

首先,我们来谈谈手术的风险。肺癌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肯定会有一些风险存在。但是,我们在进行手术前会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保手术的安顺利进行

医生会从不同的维度来评判手术的可行性和风险(患者、肿瘤、医生、医院的客观条件等)。

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我们会选择其他治疗方式,如化疗放疗、靶向、免疫、微波消融等治疗手段。

手术效果的精准评估

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于手术效果的评估。肺癌手术的核心目标在于彻底根治性切除肿瘤,预防其进一步扩散。术后,切除组织将接受细致的病理检查,这不仅会明确肿瘤类型、亚型、分级,还揭示了其扩散范围。另外,还有基因检测,可以帮我们匹配靶向药物。

这些信息如同治疗路上的明灯,为后续的个性化治疗计划提供坚实依据。若手术实现了彻底切除,且未见扩散迹象,则标志着手术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手术效果的直接反馈。

在这里,我们反问一句,如果手术没有实现彻底切除,会有什么结局呢?手术失败。

如何补救?手术、放疗。

如何规避?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

术前认真评估,制定好手术计划甚至备用计划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身体状况、肿瘤学、病理科、麻醉科、手术团队的实力等,举例:肺部结节,这个结节到底该不该手术?手术操作时间长短?手术类型、术者)

术中规范操作

(举例:断支气管时应看清周围的组织结构,甚至需要术中支气管镜来验证,以防误伤)

术后认真管理

(举例:胸腔笔试引流管)

术后康复的个性化关怀

当然,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术后康复同样关键。

术后初期,患者可能会遭遇疼痛、呼吸不畅等挑战,但这些多为暂时性不适,多数能在数周内得到缓解。医师将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康复计划,助力患者稳步恢复健康。

肺癌手术的风险与效果评估是确保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石。

严谨评估手术风险,科学制定治疗方案。同时,通过细致的病理检查与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力求实现最佳手术效果。

问题七:我们说持续的咳嗽可能是肺癌的症状之一,那么当肺癌手术后也常常会出现这种咳嗽的症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是由于肺癌复发所致吗?

许多患者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心中充满了疑虑和恐惧。我们要明白,肺癌术后咳嗽并不一定意味着肺癌复发。

实际上,术后咳嗽有多种可能的原因,这些原因大多与手术过程及术后的恢复过程有关。

术后咳嗽的成因是什么呢?肺癌手术后咳嗽频率增加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手术刺激、呼吸道分泌物、肺部炎症、气道高反应性、肺部感染、神经调节变化、肺癌复发等。

① 手术后缝合的影响:手术过程中,为了修复受损的组织,医生会使用缝合线进行缝合。这些缝合线在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刺激周围的神经和组织,从而引起咳嗽。

支气管残端的缝合线刺激:在肺癌手术中,切除部分肺叶后,支气管的残端需要进行缝合。这些缝合线同样可能会刺激支气管,导致咳嗽。这种刺激通常会随着组织的愈合而逐渐减轻。

② 解剖结构改变:手术会改变肺部的解剖结构,这可能会影响到呼吸道的通畅性,从而引发咳嗽。这种咳嗽通常会随着身体的适应而逐渐缓解。

③ 气管插管与引流:手术过程中,为了维持呼吸道的通畅,患者通常会接受麻醉气管插管。插管过程中可能会对呼吸道造成一定的刺激和损伤,导致术后咳嗽。

同时,手术后为了排出体内的积液和积血,会放置胸膜腔闭式引流管,这些引流管在拔出后也可能刺激胸膜,引起咳嗽。

④ 胸膜刺激:手术过程中的操作可能会对胸膜造成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同样可能导致咳嗽。

⑤神经调节变化

迷走神经敏感化:手术可能损伤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导致神经敏感性增加,轻微刺激即可引发剧烈咳嗽。

咳嗽反射弧重塑:术后咳嗽反射弧可能因神经再生或代偿性调整,出现咳嗽模式改变,如夜间咳嗽加重。(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那么,这种情况和肺癌引发的咳嗽症状间有什么区别呢?

肺癌引发的咳嗽通常伴有咳痰、咯血、胸痛等症状,且咳嗽往往持续存在,难以缓解。当然,即便说出现了这种症状,也不一定就是肿瘤复发。但出现了这种症状,一定要警惕肿瘤的复发。所以,遵医嘱定期复查很重要,复查的内容:胸部CT、气管镜、肿瘤标志物等。

而术后咳嗽则大多是由于手术创伤和恢复过程中的正常生理反应所致,通常不会伴有咳痰、咯血等症状,且咳嗽会随着组织的愈合和恢复而逐渐减轻。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手术以后的咳嗽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康复。因为咳嗽可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防止肺部感染;同时,它还能促进手术肺的早日复张,帮助胸腔积液的吸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术后咳嗽并不是一件坏事。

当然,如果持续的咳嗽影响到生活了,医生也有办法来帮助抑制剧烈的咳嗽。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可能包括使用止咳药物、雾化吸入疗法等方法来缓解咳嗽症状。

面对肺癌术后咳嗽,我们不必过分恐慌。通过科学的认知和合理的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咳嗽症状,促进康复。 

问题八:有人说肿瘤是癌细胞的大本营,当肿瘤被咱们医生切除后,无家可归的癌细胞就会在我们的体内四处游荡,寻找下一个落脚之地。因此很多人会觉得肿瘤到会因为手术更易扩散。这样的说法正确么?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这样的错误观点使得许多的肺癌患者对于医生的手术建议比较抗拒,甚至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

所以今天呢,我就想带大家看看这肿瘤到底会不会因为手术更易扩散。

我们需要明确癌细胞转移的方式:直接浸润、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转移

癌细胞确实狡猾,它们通过多种途径在人体内肆虐。它们能够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因子,溶解组织器官的基质,向所在器官的深处不断侵袭。不仅如此,它们还会破坏血管或淋巴管管壁的内皮基质细胞,从而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

一旦进入这些循环系统,癌细胞就能随着血液或淋巴液流动,到达远处的淋巴结或器官,并在那里定植、生长、繁殖,形成转移灶。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直接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外,肿瘤的扩散方式确实还有不少,它自身便可以通过破坏我们的器官或是血管来进行转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手术就会让癌细胞更容易扩散。

在肺癌的治疗中,手术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它可以直接切除肿瘤病灶,减少肿瘤负荷,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那么,如何避免手术过程中肿瘤破裂导致的癌细胞扩散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无瘤原则。在进行肺癌手术时,医生们会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医师不会直接切割癌肿组织,而是由四周向中央解剖,一切操作都应在远离癌肿的正常组织中进行。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避免肿瘤破裂的情况。所以,患者们完全不用担心手术会让癌细胞四处扩散。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不切除肿瘤,肿瘤本身就会不断地生长和扩散。它会通过破坏我们的器官和血管来转移,这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

因此,手术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手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肿瘤负荷,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当然,手术并不是万能的。在手术后,我们还需要结合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手段,来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摒弃那种“手术会让癌细胞更容易扩散”的错误观念。在面对肺癌时,我们应该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问题九:节目最后,您和我们讲讲肺癌患者是否可以继续工作?

首先,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的发生与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被诊断出患有肺癌的患者来说,工作是否能够继续进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病情差异与个体化考量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深入理解肺癌的复杂性与异质性。

每位患者的病情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是否继续工作不能一概而论,而需根据个体情况来细致评估与决策。

分期与临床表现的考量

首要考虑的是肺癌的分期及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早期肺癌患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往往能较快恢复,继续工作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而晚期患者,由于病情较重,治疗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可能严重干扰其工作能力。

治疗方案与副作用的影响

此外,肺癌的治疗手段多样,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每种方法都可能伴随不同的副作用。

如乏力、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等症状,都可能对患者的工作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身心状态的全面评估

再者,患者的身体状况与心理状态同样不容忽视。

长期的治疗过程不仅对身体是巨大考验,也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若患者身心状态不佳,继续工作可能会加剧其负担,不利于康复进程。

肺癌患者是否继续工作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

最重要的是,患者应与医生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共同制定适合自己的工作计划,以平衡治疗与生活的双重需求。

肺癌患者是否继续工作是一个复杂而个体化的问题。

主持人结尾:好的,非常感谢薛主任的精彩讲解。谢谢通过刚刚的分享,大家会更加了解肺癌的相关知识。肺癌虽然可怕,但医学的进步从未停歇,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如果在肺癌治疗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都要随时咨询专业医生。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科学治疗也必不可少。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