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引水,草木蔓发,碧水悠悠。初春时节行走在焦作市大沙河河畔,游人如织。“以前大沙河是条又小又窄的臭水沟,大家提起就摇头。现在变了样,我带孩子过来玩,孩子们可尽兴了,都舍不得回去。”焦作市民张艳霞笑着说。
“不敢靠近”是大沙河的前世,“不舍离去”是大沙河的今生。昔日臭水沟、今朝幸福河,汩汩碧水述说着大沙河的华丽蝶变。
提标推进综合治理。大沙河位于海河一级支流卫河的上游,历史上曾是古运河永济渠的组成部分,全长115公里,其中流经焦作城区段35公里,是焦作城区最大的行洪河道。受沿线工业和生活排水影响,大沙河焦作城区段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曾经遭到严重破坏,污水横流,滩地荒芜,水体发臭。
“以前大沙河的水是劣V类,河道也就10来米宽,根本满足不了行洪要求。”焦作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苗永柱介绍。
水的问题如同一道隐形枷锁,严重影响大沙河两岸百姓的生活,也制约着焦作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困局倒逼大沙河寻求破局之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从2012年起,焦作市使出“浑身解数”,对大沙河进行综合治理,大沙河生态治理工程应势而生。工程规划建设长度35公里,在上游山区段实施封山育林、矿山整治,减少水土流失;在中游段提升防洪排涝标准,拓宽主河道,涵养地下水源;在下游段新增恢复湿地,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生物多样性。截至目前,共完成治理25公里,完成投资32亿元。
提档强化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沙河作为焦作城市洪涝排水的主要承接引流河道,防洪保安至关重要。在大沙河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中,焦作市聚焦提升防洪排涝标准,务实推进。
“首先是坚持高标准设计,河道整治工程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焦作市水利局建设管理科司超介绍。通过加固培厚沿河堤防、布置穿堤涵闸、在河道上建拦河坝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大沙河防洪排涝标准。
在2021年7月焦作市特大暴雨洪水过程中,大沙河行洪有力、泄洪通畅,有力保障了城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洪水过后,焦作市开展了大沙河灾后恢复重建水毁工程和应急度汛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上游疏浚工程,正在抓紧进行下游清淤工作。
提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好水引鸟栖。大沙河生态公园讲解员张金芳介绍,目前在大沙河活动的野生鸟类达120多种,包括白鹭、苍鹭、秋沙鸭、白天鹅等。
焦作市聚焦影响大沙河水质的关键因素,对症施策。通过截污纳管,将沿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生产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实施引水连通工程,对大沙河进行生态补水的同时,整修河道,净化水体;关闭沿线40家小作坊、养殖场等小乱散场房,杜绝污水直排河道;在幸福河、蒋沟河、新河入大沙河口处设置生态湿地,对来水进行深度处理。现在大沙河的水质已由过去的劣V类提升为Ⅲ类水。
“通过生态治理,大沙河上游水源充沛,地下水水位回升近5米,我们将持续涵养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焦作市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了水源支撑。”苗永柱说。
提级夯实人水和谐基石。大沙河生态治理城区核心段犹如焦作市的一条绿色项链,七星园、体育公园、文体广场、银杏长廊等节点公园,犹如项链上的一颗颗明珠。
“如今的大沙河不仅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休闲健身打卡,还成了众多大型活动的举办地。”张金芳如数家珍:2019年全国青少年U17静水皮划艇比赛,2020年“全民健身日”河南主会场,2023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主会场……
经过多年持续整治,大沙河生态治理工程在城区核心段建成了长达10公里的生态景观带,新增绿化面积6000亩,新增生态水面7000亩,建成大小游园24处,体育场地152个。
2022年5月1日,《焦作市大沙河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焦作市加强大沙河管理、保障防洪安全、统筹推进沿河国土空间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绿色发展的生态之河,城市转型的活力之河,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一幅幅美好画卷正在大沙河徐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