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南大地淮河北岸有一座美丽的乡镇---正阳县真阳镇,明景泰四年(1453年)设真阳镇。在这里有一支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默默地奉献的队伍。他们为了公平正义,在所辖的依法热土上谱写着司法为民、与时俱进的激越华章;他们以司法文明带动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提升司法文明,他就是正阳县人民法院真阳人民法庭。近年来,真阳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厚植法治根基、培育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将执法办案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参与基层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完善便民机制 助力百姓和顺
“感谢你们午间还开庭,真的给了我们很大的方便。”当事人李某表示。
原告李某与被告李某某系堂兄弟,两人因5万元借款的事情闹上人民法院。收案后,正阳县人民法院真阳法庭法官程瑜联系上双方了解情况。得知原告从事务农工作,存钱不易,5万元基本是其全部积蓄,而被告生意失败,已被人民法院拍卖了房产,经济确实紧张。
此时正值3月,是春耕备播的关键时期,原告忙于农活,被告目前也在务工,只有午间和晚上有空。为方便双方当事人,程瑜将案件定在中午一点开庭,并最终将案件调解在诉中。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便民诉讼机制,真阳法庭打造订单式诉讼服务,推出了预约立案、上门立案、假日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错峰送达、线上线下送达,在村(居)设服务点,设立‘午间法庭’‘农家法庭’‘田间法庭’审案机制,让诉讼服务更便捷、更高效,随时随地解‘乡愁’。”程瑜说,“午间法庭”的设立,是真阳法庭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生活节奏,推出的一项便民举措。
2024年以来,通过上门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案件数达89件,午间开庭、网上开庭30余件,巡回审判16件,电子送达220余件。
推动诉源治理 助力基层和谐
“幸亏有你们,帮我们推进了猪圈的拆除进程,使得镇里工程顺利推进。”日前,真阳法庭法官与某镇政府工作人员再次走进王某的猪圈旧址,放眼望去,此处房屋已被推平拆除。
王某因养猪赔本,猪场倒闭,其旧猪圈已闲置多年,院墙残垣断壁。2022年,某镇城镇改造,镇人民政府决定对该猪圈所有房屋及地面附着物进行整体拆迁、拆除。在征收过程中,双方对拆迁补偿款协商多次,但仍有分歧,导致征收项目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城镇改造的进程。
此事事关民生,刻不容缓。法官得知此事后立即展开调查,多次进行走访,并与某镇司法所、综治中心展开联动。在多方数次耐心细致地调解下,成功地让这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促成双方就拆迁补偿款达成调解,之后在法官的引导下进行司法确认,保障了调解协议的执行力。
此次猪圈的顺利征收,是真阳法庭积极参与乡镇基层治理,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的一个缩影。
“真阳法庭积极构建‘2+N+X’诉源治理新模式,即构建以法庭员额法官(庭长)或法官助理和司法所工作人员为‘2’位固定成员,由涉案纠纷的相关部门乡镇所站等‘N’个部门参与,共邀村‘两委’成员、乡贤、企业(行业)牵头人等‘X’名乡村网格力量(网格员)组成的多维联动协同共治化解纠纷服务网,将调解贯穿案件始终,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正阳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朱安宏说。
2024年以来,真阳法庭接到纠纷化解请求20余次,与各部门共同成功化解纠纷12件次。
能动司法治“未”病 守护乡村和美
“谢谢你们,本来我还想到法庭打官司,庭长主动来给我们处理,减轻了我们很多负担,要不然这个事情还不知道要闹到什么时候……”
李某与李某某是兄弟也是邻居,2023年12月9日,二人因房屋排水问题发生争执并引发肢体冲突,双方5人卷入纷争,身体均有不同程度损伤。2024年1月19日,真阳法庭与真阳派出所、村两委会一同调解二人矛盾纠纷。经过6个多小时的调解工作,双方当事人由互不相让到心平气和,再到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最终狄家兄弟二人握手言和。
“真阳法庭正秉承着以‘和为贵’‘和为美’的初心,辨法析理,解忧于民,画下一幅幅公平、公正、廉洁、为民的美景,刷新乡村振兴法治‘底色’,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盼头、农村有看头。”正阳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孙卫国说。
真阳法庭将不断推进“诉源治理”工作,与多方力量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持续将司法审判阵地前移,坚持“非诉挺前,审判断后”,为辖区平安稳定输出司法力量。(通讯员:王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