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不睦”更少,“人和”更近,正阳县人民法院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法官做线,各色模式做点,串联起抓前端、治未病、解纷争等“诉源治理”文章,以成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新提升,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法官+乡贤调解”解开“千千结”
“拖欠了四五年的工资,以为要不回来了,如今终于有盼头了。”近日,赵某等7名农民工到正阳县人民法院向法官道谢。
原来,2019年,赵某等7人在被告张某的公司从事建筑工作,工程结束后,张某只付赵某等7名农民工部分工资,剩余近3万元工资仍未给付,2023年2月,赵某等7名农民工将张某告上人民法庭。2024年2月,正阳县人民法院立案后,承办法官考虑到7名原告中个别农民为身体残障人士,遂启用“法官+乡贤”调解模式:一边利用下班时间联合乡贤调解员深入村部向原告方了解情况、收集意见,一边前往被告所在的住所进行沟通协调。
经过乡贤调解员多次耐心、细致地疏导沟通,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人民法院根据双方当事人申请进行了司法确认。
近年来,正阳县人民法院准确把握县域社会治理定位,依托“乡贤回归治理”工程,选聘7名乡贤担任特邀调解员,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官+乡贤”调解模式,发挥乡贤特邀调解员“地熟”“人熟”“事熟”和群众信任的优势,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先后邀请乡贤参与调解案件72件,调解成功34件。
“法庭+村委”携手合力解纠纷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让我们几年的纠纷一天就解决了,你们的工作效率真快!”2024年3月的一天,陈某紧紧握着法官的手动情地说。
原来,2020年正阳县吕河村农民夏某从村内搬迁到村外,夏某、陈某、陈某某三家均在该空闲宅基地上种植庄稼,盖猪圈、建厕所,夏某发现后将陈某、陈某某的猪圈、厕所推倒,陈某、陈某某诉至正阳县人民法院,要求夏某赔偿经济损失。
一宗宅基地引发两起赔偿案,正阳县人民法院真阳法庭受理案件后,法官及时与正阳县吕河乡政府、当事人所在村委会进行联系沟通,组织调解,化解矛盾,为双方剖析案件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说情理、讲法理,从法律规定、邻里关系、人情世故等角度,对原、被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解心中怨气,向双方客观地分析利弊、解答疑问,化解了陈某、陈某某因宅基地引发的赔偿纠纷案。
正阳县人民法院积极运用“法庭+村委”调解模式,借助基层调解组织、当地村委等多元力量调处矛盾纠纷,努力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法官+巡回法庭”送法进万家
挂上国徽、拉好条幅、摆好桌椅……2024年1月,一个简易的巡回法庭“搬”进村里,如此“接地气”的审判方式,让村民“零距离”感受到了小而精的庭审现场。
2020年7月,余某向某银行申请贷款,双方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借款金额3万元整,借款期限自2020年7月15日起至2023年7月14日止。贷款到期后,余某未按约定偿还本息,经银行催收未果诉至正阳县人民法院。
立案后,承办法官向余某所在村委会了解,得知被告余某患有高血压偏瘫,卧病在家,行动不便,遂决定上门开展巡回审判。庭审结束后,双方当事人在承办法官组织下达成调解,该案成功以调解结案。
将法庭、法官搬到群众“家门口”,大大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近年来,正阳县人民法院主动融入正阳县“党建引领、五员宣传、乡贤助力”社会治理新模式,选派法官、法官助理到乡镇、社区运用“田间调解”“板凳调解”“巡回法庭”等方式将纠纷解于当地,将矛盾止于前端。(通讯员:王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