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泌阳县双庙街乡以党建为引领,在“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基础上,创新探索“党建+1234”工作法,通过“一条热线听民意、两个中心强阵地、三支队伍聚合力、四个平台提效能”的闭环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形成了“党的领导有力度、干部担当有作为、党群参与有热情、乡村治理有温度”的基层高效能治理新模式。
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 筑牢基层治理“压舱石”
双庙街乡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将“党建引领”作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通过强化党委统筹协调作用,把党组织的“根”扎在网格、延伸到群众身边,形成“党委牵头、支部落实、党员参与”的治理链条。无论是民生诉求受理、矛盾纠纷化解,还是应急处突、服务供给,均以党组织为核心凝聚各方力量,实现“治理方向由党引领、治理力量由党统筹、治理成效由党检验”,为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二、“党建+1234”工作法构建基层治理全链条体系
双庙街乡以“党建引领”为轴心,将“1234”各环节打造成环环相扣、高效联动的治理链条——从诉求收集到阵地支撑,从队伍执行到平台保障,形成“群众有呼、体系有应”的闭环机制,让基层治理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一)开通“初心热线”:架起党群“连心桥”,让诉求“一键直达”
“群众的呼声,就是工作的指令。”双庙街乡党委深知,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是基层治理的“第一粒纽扣”。2022年初,由乡党委主导开通的“初心热线”,打破了传统治理中“层级转达、流程繁琐”的壁垒,成为群众表达诉求的“直通车”。
为让热线真正“热”起来、“活”起来,乡党委明确“三个早”工作原则:诉求早回访——安排专人在受理诉求后24小时内联系群众,确认诉求细节、告知办理流程;工作早推进——根据诉求类型,第一时间分流至对应部门,明确办理时限;问题早解决——对超时未办结事项启动“党委督办”机制,由乡党委班子成员牵头跟进,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这条热线不仅是“诉求通道”,更是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情感纽带”。热线工作人员坚持“耐心听、细心记、尽心办”,对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还会主动跟进办理进度、提供上门反馈服务。截至目前,热线累计收集群众意见诉求300余条,涵盖民生保障、基础设施、政策咨询等多个领域,其中200多件民生实事已落地见效——小到修补破损水管、协调解决邻里土地纠纷,大到推动安全饮水项目实施、人居环境改善,真正让群众感受到“诉求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二)建好两个中心:筑牢治理“主阵地”,让服务“触手可及”
基层治理的效能,往往体现在“群众办事是否方便、问题解决是否高效”。双庙街乡通过建强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两大阵地”,让治理资源向基层聚集,让服务触角向群众延伸。
综治中心:乡村治理“指挥部” 统筹资源聚合力
乡综治中心定位为基层治理的“中枢大脑”,精选11名熟悉政策、经验丰富的干部入驻,涵盖政法、信访、应急等多个领域专业力量。中心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社会治安治理、矛盾纠纷化解、风险隐患防范、法律服务供给、应急处置调度等多项功能,实现“一个中心统筹、多项事务联办”,构建起“诉求有人应、办事有平台、矛盾有人解、服务有温度”的综合治理平台。例如,针对村内突发的邻里冲突,中心可立即调度驻村民警、人民调解员联合处置,避免矛盾升级;面对汛期风险,能快速联动农业、应急等力量开展排查,确保群众安全。
党群服务中心:党员群众“连心站” 贴心服务暖人心
乡党委深知“阵地是服务的载体”,累计投入120万元对全乡18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党群服务中心不再是单一的“办公场所”,而是整合了驻村警务室、法律服务站、人民调解室、群众说事点、志愿服务站的“综合服务体”。每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都设有“群众说事窗口”,配备专人记录群众诉求;“志愿服务站”常态化开展助老、助学、助农等服务;“人民调解室”则成为村民“有矛盾坐下来谈”的专属空间。例如,蔡庄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群众说事点”设立在村口便利店旁,村民买菜时就能随口反映问题,让“说事”变得像“拉家常”一样自然。如今,“有事去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双庙街乡群众的共识,两个中心协同联动,让“群众说事有地方、办事有平台、问题有人管”从口号变为现实。
(三)打造三个队伍:激活治理“动力源” 让力量“沉在基层”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人”,双庙街乡通过打造网格长、党员、人民调解员三支队伍,将治理力量下沉到村组、扎根在群众身边,形成“日常有人管、应急有人上、矛盾有人解”的生动局面。
网格长队伍:日常服务“贴心人” 织密基层“服务网”
网格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网格长则是连接群众与政府的“第一联络员”。乡党委从优秀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中精心选拔人员,组建98个专兼职相结合的网格服务团队,实现全乡18个村网格全覆盖。为增强网格长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乡党委专门举行网格长聘任仪式,为181个网格长家庭颁发“网格长之家”门牌——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意味着“家门就是服务岗”。同时,乡党委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政策解读、沟通技巧、应急处理等课程,明确网格长“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服务代办员”四大职责。如今,网格长已成为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让服务从“坐等上门”变为“主动上门”,真正成为日常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党员队伍:应急处突“先锋队” 竖起一线“主心骨”
党员是基层治理的“主力军”,乡党委通过机制建设让党员“动起来、干起来”。建立“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三级机制——每名党员联系10-15户群众,定期开展走访;每名干部包联1~2个村组,每月召开民情分析会;党支部每月召开会商会议,梳理联户、包片收集的问题并推动解决。实行党员记实管理百分制考评,将服务群众、应急处突等表现量化为分数,考评结果与评优评先、党员评议直接挂钩。在此基础上,设立98个党员责任区,将环境整治、安全排查等任务落实到具体党员;成立63个党员突击队,针对防汛、抗旱、救灾等应急场景“拉得出、顶得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一次次应急处突中得到充分彰显。
人民调解员队伍:矛盾纠纷“老娘舅” 筑牢和谐“防火墙”
矛盾化解是基层治理的“必修课”,乡党委组建104人的人民调解队伍,其中乡级8人、村级96人,包括2名乡专职调解员和18名村专职调解员——他们熟悉村情民意,善于用“土办法”解“新难题”。与传统“坐等矛盾上门”不同,调解员们坚持“主动走出去”,日常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潜在矛盾;每月对家庭邻里、土地边界等易引发纠纷的领域开展重点排查;对刑满释放人员、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进行跟踪关注。建立“矛盾隐患台账”,对排查出的问题实行“销号管理”——小矛盾由村级调解员当场化解,复杂问题由乡级调解员联合村干部、法律顾问共同处置。例如,付洼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产生纠纷,村专职调解员得知后,带着村里的老党员、老村干部一起到现场,结合“老地契”和村规民约耐心劝说,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通过“抓早抓小,就地化解”,全乡矛盾纠纷化解率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四)四个工作平台:织密服务“保障网” 让治理“高效协同”
基层治理的高效,离不开平台的支撑。双庙街乡整合资源搭建四大平台,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协同联动,让治理从“分散作战”变为“协同攻坚”,实现乡村治理“高效协同”。
综治工作平台:平安建设“总调度”
以乡平安建设办公室为依托,整合政法、信访、民政等多部门力量,承担综合治理、矛盾化解、平安建设、流动人口管理等核心职能。平台建立“周排查、月研判”机制,每周收集各村网格上报的安全隐患、矛盾线索,每月召开分析会制定应对措施。例如,针对“三夏”“三秋”辖区内流动人口增多的情况,平台联动派出所、村委会建立“流动人口登记-服务-管理”闭环,既保障了外来人员权益,又消除了治安隐患;对排查出的邪教活动、电信诈骗等风险,平台协调宣传、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筑牢平安防线。
市场监管平台:经营秩序“守护者”
以乡市场监督管理所为核心,统筹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资源,聚焦辖区内商铺、超市、农家乐、农资店等经营主体,开展食品安全、商品质量、经营资质等日常监管。平台实行“定期巡查+随机抽查”模式,对发现的问题“当场指出、限期整改”;针对农村集市等临时经营场所,提前介入规范摊位设置、商品来源,避免消费纠纷。例如,乡市场监督管理所在巡查中发现某饭店餐具消毒不达标,随即对经营者进行批评教育,下达《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食品安全卫生大宣传、大排查,切实守护辖区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综合执法平台:基层治理“执法队”
依托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整合环保、土地、住建等部门执法力量,针对占道经营、乱搭乱建、污染环境等“老大难”问题开展联合执法。平台建立“日常巡查+群众举报”响应机制——执法队员每日在主次干道、村内街巷巡查,接到群众举报后30分钟内到场处置。例如,贾庄村村民占用公共道路晾晒粮食,设置障碍,影响车辆通行,平台接到举报后,立即协调执法队员与村干部上门劝说,协助村民转移粮食并清理了路面。
便民服务平台:民生实事“代办处”
以乡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将社保、医保、民政、计生等100多项公共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同时在18个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配备专职代办员,实现“小事村里办、大事乡里办”。平台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群众只需到一个窗口,就能办理多项业务;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电话预约、上门代办”服务。例如,吉楼村老人需要办理养老金资格认证,村代办员主动上门,用手机帮老人完成了人脸识别认证。如今,“便民服务平台”已成为群众口中的“省心平台”,让“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成为现实。
四大平台并非孤立运行,而是通过乡党委统筹形成“信息共享、力量联动、结果互通”的协同机制——综治平台发现的市场经营类问题,即时推送至市场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在执法中收集的群众诉求,同步反馈至便民服务平台;各平台办理结果定期汇总至综治平台,形成治理“闭环”。这种“全域覆盖、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平台体系,让基层治理效能得到质的提升。
三、治理成效与启示
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党建引领是核心,只有把党组织建在治理链条上,才能凝聚治理合力;群众路线是关键,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才能赢得民心;机制创新是动力,只有通过队伍、平台等体系化建设,才能实现治理效能提升。
通过“党建+1234”工作法,双庙街乡实现了基层治理的“三个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分散治理”向“协同联动”转变,从“经验治理”向“精准治理”转变。群众诉求响应时间缩短60%,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5%以上。双庙街乡连续多年获评“驻马店市平安建设先进乡镇”,获评全县财税收入先进乡镇、全县项目建设先进乡镇、全县烟叶生产先进乡镇等,闫洼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通讯员:刘明一 夏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