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频道新闻热线:
0371-65791999
三门峡:地坑院里的人间烟火
发表时间 2024-03-02 21:36   阅读 25639

人间的滋味尽是烟火气,或许平凡,却令人心安。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新年,趁着“二手村晚”的热风,数以万计的游客在地平线下的烟火盛宴里,见证了龙年的第一份惊喜和古村落里的浓浓年味。写春联、玩剪纸、品十碗席,留存了一份地坑院里过大年的独特记忆。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地坑院因形得名,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四合院”,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地坑院的历史,见证了人类原始穴居的演变。传说早在几千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先民们希望改变“露宿野处”的生活状态,于是在黄土高原挖呀挖,掘地为穴而居,拥有了自己的“家”。这就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穴居”。     地坑院源头大约在仰韶文化时期,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历史遗留。时至今日,许多村民仍在“穴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道黄土塬上,至今仍保留着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

雪中地坑院 

地坑院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自然哲学。地坑院是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地挖掘,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圆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黄土塬上的人们有了地坑院就有了安定的家,男人在黄土地上耕作刨食,女人在地坑院里操持家务。吱扭吱扭的纺花车、织布机经纬穿梭、绣花剪纸……逐渐形成了地坑院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

地坑院里的烟火味儿

地坑院的工艺,凝结着劳动者的勤劳和智慧。为什么会有地坑院这种独特的建筑呢?一方面,陕州区塬上一带,黄土层堆积深厚,土质结构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等作用。另一方面,生活在黄土塬的先民比较贫困,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成本低,只需自家的劳动力于农闲之时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地坑院受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依据主窑洞所处方位不同,窑院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其中,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其符合靠山面水,负阴抱阳,因势而定,因形而变的古代风水理论。这种独特的“地坑院营造技艺”在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坑院航拍 

春夏秋冬,四季轮换。透过地坑院的“容颜”更替,感受岁月的轮转,回味绵长的乡愁和眷恋。春回大地,寻找一份花开春满院的美好。每逢春日,塬上一场潇潇杏花雨,在轻烟细雨中,人们来到陕州地坑院,寻觅童年的记忆、地下的生活、无尽的乡愁。万物复苏,植被生长。三两个姑娘挎着篮子,在田野里采摘不同的草叶,回到地坑院用棒槌敲打采来的草叶,使草叶的汁液慢慢渗进棉布中,一会儿工夫,草叶形状的图案就印染在布上。这种染布的工艺叫捶草印花,是陕州特有的非遗文化。

捶草印花 

元气之夏,寻觅一份自由和舒适。“大陕州地坑院,夏天凉来冬天暖。”地坑院有着冬暖夏凉的特性,即使在夏天室外气温达到三十多摄氏度,但窑洞内的温度仍保持在二十多摄氏度。你看,夏日炎炎,一个老人正认真雕刻着手中的澄泥砚。陕州的泥土黏性大、可塑性强、适宜埏烧,是做砚台的好材料。早在唐元和年间(公元806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砚论》中就把澄泥砚和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四大名砚。现在,澄泥砚的制作技艺依旧在陕州传承。

澄泥砚 

秋满人间,感知一份丰收忙碌的喜悦。塬上的田野里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轻拂荡起一道道麦浪。地坑院里传来阵阵嘹亮的歌声,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高亢粗犷的旋律。仔细一听是陕州锣鼓书,那激昂、豪放的唱腔,正赞美着辛勤劳动,歌颂着秋日丰收,一旁的人们听得如痴如醉。锣鼓书被誉为中国的“架子鼓”和“爵士乐”,地方特色鲜明,属说唱音乐,唱腔和语言结合紧密,方言土语演唱,乡土气息浓郁。

玉米场 

冬日盛会,体验一场地平线下的烟火人间。每年新春佳节将近时,一场场精彩的民俗表演轮番上演,记忆中的灯会场景,像一幅画在眼前徐徐铺展开。陕州灯会热闹非凡,花灯造型各异,皆具神采,浪漫的意境、绚烂的灯光带来浓浓年味,引人流连忘返。数九寒天,一家人坐在暖和的炕头聊着家常,小姑娘在屋里玩耍,老奶奶手拿剪刀剪出黑色的剪纸,贴在窗户上美观大方,陕州自夏朝开始人民崇尚黑色剪纸,一直延续至今。

陕州地坑院龙年灯会

黄土之上,烟火人家。大地苍茫,一幅静谧的画卷徐徐展开,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承载着多少忧思,多少厚重的情愫。置身于每个坑院仿佛进入一座座与世隔绝的“地下宫殿”。一个地坑院通常能住祖孙三代十几口人,这归功于每个窑洞有不同的功能,主要分为主窑、偏窑、粮食窑、牲口窑等。几代人杂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共用一眼水井,同甘共苦,充满温情,构成一个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在陕州地坑院里,仪式也是非常隆重。锣鼓开道,唢呐喧天,一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从远处走来。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新娘坐着颤悠悠的花轿,一群小孩一边兴奋地喊着“结婚啦!结婚啦”,一边拼命地蹦着跳着看热闹。地坑院内大红灯笼,大红幔帐,大红喜字,喜庆极了。

地坑院里的婚事 

说起婚嫁,独具风味的陕州十碗席不得不提。十碗席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操办红白喜事、招待贵客或时令节庆的“限定”菜品,也叫“十大碗”。它就地取材,用猪肉、萝卜、白菜、豆腐、粉条、豆芽、金针菇等制作而成,经济实惠、荤素搭配、汤菜兼有,配上手工馍,大家围坐一桌,既好吃又热闹。

十碗席 

地坑院不仅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年轻人心中的“精神”财富。如今,年轻一代陕州人虽然已逐渐搬出了地坑院,融入了繁华的都市生活,但骨子里的那份淳朴与勤劳,却始终没有改变。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各行各业,奔走在四面八方,有的成为创业能手、有的变成行业翘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经营着不一样的人生。任时光变迁、岁月流转,藏在他们心间的乡愁却永不褪色。每逢佳节,他们总要回归故里,走进这美轮美奂的地坑院,忆往昔峥嵘,品烟火陕州。

陕州地坑院龙年灯会

烟火是立在生命里的一道风景,是飘在岁月里的一种味道,是活在记忆中的一抹乡愁。如今,岁月变幻着地坑院的容颜,沉淀着厚重的民俗文化,那镌刻在大地上的窑洞,形同“回”字,牵出浓浓的乡愁滋味,触及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让人感慨万千。(林琳 肖伟)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