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频道新闻热线:
0371-65791999
【健康科普讲堂】潘威力:脑血管疾病的严重后果——血管性痴呆的警示
发表时间 2024-09-23 17:04   阅读 87651

健康大河南讯:(文|杞县人民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 潘威力)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痴呆症已成为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威胁。其中,脑血管病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或VD)作为老年性痴呆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危害尤为严重。本文将从脑血管病性痴呆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为大家详细解读这一疾病。

一、定义与病因

脑血管病性痴呆,是指由于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脑缺血缺氧等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我国VD的患病率为1.1%~3.0%,年发病率在5~9/1000人,是老年人痴呆的重要类型之一。

病因复杂多样:脑血管病性痴呆的根源在于脑血管病变。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导致的小血管病变,是其主要病理基础。这些病变使大脑皮质中参与认知功能的重要部位长期处于缺血性低灌注状态,神经元发生迟发性坏死,逐渐引发认知功能障碍。此外,非特异性血管炎、结核、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血液病、一氧化碳中毒、中枢神经脱鞘病等,也可能成为脑血管性痴呆的病因。

二、临床表现

脑血管病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多样,根据病因、病变部位及病理改变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以下简述几种主要类型:

多梗死性痴呆:由多发性脑梗死累及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区域引起,表现为反复多次突然发病的脑卒中,以及阶梯式加重、波动病程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下降、情绪不稳等症状。

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由单个脑梗死灶累及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皮层、皮层下功能部位所致。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表现各异。例如,大脑后动脉梗死可能导致感觉性失语、空间失定向、遗忘、视觉障碍等;内囊区域受损则表现为认知功能突然改变,注意力波动,精神错乱等。

分水岭梗死性痴呆:属于低灌注性血管性痴呆,表现为失语、记忆减退和视空间功能障碍等。

出血性痴呆:由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引起。丘脑出血尤为常见,常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

此外,脑血管性痴呆的早期症状还包括脑衰弱综合征,表现为轻微头晕、头痛、脑力劳动易疲劳、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迟钝、工作效率降低等。随着病情发展,患者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等情感障碍,严重时甚至出现情感失禁、易怒等症状。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脑血管病性痴呆的诊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对于发现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需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明确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

鉴别诊断:血管性痴呆需与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痴呆等其他类型痴呆进行鉴别。AD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突出,可有人格改变;而帕金森病痴呆则早期出现锥体外系受累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

四、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原则包括预防卒中、改善认知功能及控制精神行为症状。治疗策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性痴呆的重要措施。通过服用硝苯地平等降压药物、二甲双胍或胰岛素等降糖药物,以及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降脂药物,可有效控制病情。

认知功能改善: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和脑赋活剂(如奥拉西坦、吡拉西坦)等药物,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辅助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E或银杏叶制剂等,也有助于保护脑细胞。

精神行为症状控制: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精神症状及不良行为,需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包括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等;心理干预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康复治疗:对于已经出现的各种器官功能障碍,需进行康复治疗。如运动训练、言语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五、预防

预防脑血管病性痴呆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包括:

控制慢性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控制病情稳定。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应戒烟并限制饮酒量。

合理饮食:饮食中应少盐、低脂、低胆固醇,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

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体质,提高全身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心理健康: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采取听音乐、冥想、读书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助于预防痴呆的发生。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