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微创外科 李宽宽)“走大概百米左右的距离,两条腿就瘸了,停下来歇一会儿,两条腿又有劲儿了。”在脊柱外科诊室,不少患者会跟医生这样描述。这种走着走着就瘸了的情况,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腰椎管狭窄就可能会导致下肢的跛行。
腰椎管狭窄都有哪些典型症状?什么是双下肢的间歇性跛行?为什么腰椎管狭窄会引起下肢的不适症状呢?对此,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微创外科李宽宽医生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一、腰椎管狭窄会有哪些症状?
腰椎管狭窄,是指腰椎管内的空间由于各种原因变得狭窄,从而压迫到其中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发一系列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包括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增生等。这些病变可刺激周围的神经组织,导致腰椎管狭窄的发生。
腰椎管狭窄的症状多表现在下肢,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腰痛:这是腰椎管狭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腰椎管内的病变刺激到周围的神经组织,患者常会感到腰部疼痛,这种疼痛可能呈持续性或间歇性。
2、下肢疼痛与麻木:腰椎管狭窄会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传导受阻,进而引起下肢的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和麻木的范围可能会逐渐扩大,甚至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
3、间歇性跛行:这是腰椎管狭窄最具特征性的症状之一。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会出现下肢疼痛、乏力等症状,迫使患者停下来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患者又可以继续行走,但会反复出现上述过程。间歇性跛行的发生机制与腰椎管狭窄导致的神经根受压和缺血有关。
4、其他症状:腰椎管狭窄还可能引发其他症状,如大小便功能障碍、坐骨神经痛等。这些症状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不便。
二、什么是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开始行走或行走一段路程(几百米左右)以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腿酸痛、麻木无力,以致不能正常行走,出现跛行,蹲下或坐下休息2-5分钟后,症状可很快缓解或消失,仍可继续行走,但会反复出现上述过程。这一现象不仅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还可能对其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三、腰椎管狭窄为什么会造成下肢的跛行?
腰椎管狭窄为何会导致下肢跛行?其机制主要涉及到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的受压与缺血,因此也称马尾源性椎管狭窄间歇性跛行。
腰椎管狭窄症经常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腰椎间盘突出后导致腰椎管狭窄,对邻近的腰部神经根或者马尾神经产生压迫,从而出现神经根性的症状或者马尾神经综合征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就是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甚至还包括大小便失禁,或者在某一个小腿区域以下的感觉或者肌力的下降等。
腰椎管狭窄导致下肢症状的机制相对复杂,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神经根受压:腰椎管内的神经根负责向下肢传递神经信号。当腰椎管狭窄时,神经根受到压迫,导致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引发下肢症状。
2、神经缺血:腰椎管狭窄还可能导致神经根缺血。由于腰椎管内的空间狭窄,神经根周围的血管也可能受到压迫,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发神经缺血和功能障碍。
3、炎症反应:神经根受压和缺血还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下肢症状。
腰椎管狭窄导致的下肢跛行具有一系列特征性表现:
1、直立或平路行走时出现症状,蹲下、坐位或平卧时缓解。其机制主要为直立或行走时,椎体和神经根压力增大,在椎管狭窄的基础上加上行走时下肢肌肉的牵拉,使相应的神经根缺血,从而引起行走的牵拉痛;当蹲下、坐位或平卧时,神经根压力解除,肌肉牵拉停止,脊髓和神经根的缺血得到缓解,因此疼痛消失。
2、腰部前屈可不出现症状,如爬山、骑自行车时。究其原因是椎体压力少于直立行走,而且腰部前屈时肌肉牵拉减少,这是区别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一个主要鉴别点。
3、多有腰背痛病史或伴有腰背痛。
4、体征少而症状多:腰椎管狭窄引起的间歇性跛行症状多,但阳性体征较少。这是因为神经受压和缺血主要影响的是神经功能,而非腰椎结构本身。
四、应对策略
面对腰椎管狭窄导致的下肢跛行,患者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体措施包括:
1、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休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这些药物和治疗方法旨在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扩大椎管、解除神经压迫和缺血状态,从而缓解症状。
3、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过度用力,加强锻炼以提高腰椎的稳定性和肌肉力量。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有助于缓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