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李星:藏在胃部的“定时炸弹”,胃里长了息肉怎么办?
发表时间 2024-12-23 11:25   阅读 60624

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 李星)胃息肉,听起来似乎有些陌生,但它却是一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的胃部疾病。许多人在体检中发现胃息肉时,往往会感到担忧和困惑。那么,胃息肉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又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哪些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胃息肉,帮助大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胃息肉的定义

胃息肉,医学上称为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赘生物。这些赘生物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可单发或多发,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胃息肉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形成,其表面常较光滑,有的伴有糜烂或溃疡。

二、胃息肉的形成原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定植于胃黏膜的细菌,它能够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可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胃息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未感染人群。

2、胆汁反流:当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反流进入胃内时,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和上皮细胞增生,进而导致胃息肉的形成。

3、长期使用某些药物: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会导致胃底腺息肉的发生。此外,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也可能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增加胃息肉的发病几率,尤其是在长期、大量使用的情况下。

4、遗传因素:部分胃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基因有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往往会在胃内以及肠道等部位出现大量的腺瘤性息肉,具有极高的恶变风险。

5、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长期吸烟、饮酒、高盐饮食、高脂肪饮食以及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等,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代谢,从而为胃息肉的形成创造条件。

三、胃息肉的症状表现

大多数胃息肉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有一些轻微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误以为是普通的胃部不适。当胃息肉逐渐增大,或者发生恶变时,可能会出现以下较为严重的症状:

1、上消化道出血:息肉表面的黏膜可能会因为摩擦、糜烂或溃疡而导致出血。出血量较小时,可能表现为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即大便隐血;出血量较大时,则可能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引起贫血、休克等并发症。

2、腹痛加重:如果息肉较大或者发生了恶变,可能会引起胃部的梗阻或痉挛,导致腹痛症状加重,疼痛性质可能从隐痛转变为持续性的胀痛或剧痛,疼痛部位通常位于上腹部,可伴有腰背部的放射痛。

3、体重下降:当胃息肉恶变并发展为胃癌时,由于肿瘤的消耗以及患者食欲的减退,可能会出现体重明显下降、乏力、消瘦等恶病质表现。

四、胃息肉的诊断方法

目前,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它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大小、形态、位置、数量等情况,还可以对息肉进行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类型和性质,判断其是否存在恶变倾向。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检部位,以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除了胃镜检查外,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腹部 CT 等检查也可以辅助诊断胃息肉,但这些检查方法对于息肉的定性诊断价值相对有限,通常在胃镜检查无法进行或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息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时才会考虑使用。

五、胃息肉的治疗措施

对于胃息肉的治疗,主要取决于息肉的类型、大小、数量、是否有症状以及恶变风险等因素。

1、内镜下切除术:内镜下切除术是胃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胃镜直接切除息肉,创伤小、恢复快。常用的切除方法包括高频电凝切除、微波灼除等。

2、手术治疗:如果胃息肉较大(直径超过 3 厘米)、广基息肉(息肉基底较宽)、病理检查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已经发生恶变,或者内镜下切除困难、存在穿孔、出血等并发症风险较高时,则可能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胃部分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手术治疗相对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康复治疗和定期随访。

3、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的小息肉,可定期随诊观察。通过胃镜检查,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及数量变化,一般每1-2年复查一次胃镜,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息肉的恶变倾向。

六、胃息肉的预防方法

1、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腌制、熏制、烤制的食物。减少高盐、高油、高脂食物的摄入。

2、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及时进行根除治疗。

3、避免长期使用抑酸药:长期使用抑酸药可能导致胃息肉的发生。如需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4、定期体检:有胃息肉家族史、长期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其他人群也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5、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