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年近六旬的陈某走进了正阳县人民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她面容憔悴、焦虑不安,手中拿来一张已经破旧的纸条,经工作人员询问后才知道这是她十年前借给同学张某一万元钱的欠条,十年过去了,这一万元钱至今未还……
“法官,我实在没有办法了,十年了,我也找不到张某,电话、微信都没有,她家在农村,就有一个常年锁门的房子,听说去外地打工去了,村里老邻居总算告诉我一个她的电话,我连着打了好几天,也无人接听。我家里全靠我做家政挣点力气钱,丈夫身体不好常年有病,实在太难了,您就帮帮我吧……”
“好的,你先不要着急,我也打了几次了,电话还是不接,你先回去等我消息,我们再想想办法,争取早点找到张某化解此案。”
法官一遍遍地打电话,均通了不接,发短信也无音信,后来又想到大家都普遍使用微信,于是申请加张某微信,还在微信备注上写明了案件内容,以及希望张某能诚信处事,接受调解的话语,没想到三天后,法官接到了张某的电话。
“你好,饶法官,我看到了你的留言,你拨打的电话号码我已经不使用了,只是用这个号聊微信。我欠陈某的钱,不是我不还,因为当初是我弟媳借的,钱也是她花的,我外出打工这些年,一直以为我弟媳早就还了呢,总不能让我替她还这笔钱吧,你们找我弟媳要吧。”
法官反复和她释明法律关系“借条上是你签的字,你借完钱,用途虽是给你的弟媳用了,但是你是借款人,你的同学也是因为你急用钱才借给你的,并非借给你弟媳妇,况且她不要利息借钱给你也是情义。”在法官动情动理的劝导下,张某深受触动,最终同意还款。在正阳县人民法院的调解室里,张某当面向陈某道歉,陈某也表示谅解,双方拿出手机,张某当场微信支付了借款一万元。
陈某握着法官的手说:“十年了,我都快放弃了,挣钱辛苦,生活不易,我就带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法院,没想到十年的欠款,仅用一周就给我要回来了,还是当场转到我的卡里,我无力回报您,我就会干点家政活,快过年了我给你家擦擦玻璃,擦擦灰吧。”面对百姓朴实无华的语言,调解员深受感动并婉言拒绝,但也为当事人能维护其合法权益以及看到双方握手言和而深感欣慰。
司法审判工作,说到底是一项“守心”的工作。如果说判决体现了规矩尺度,那调解更多体现的则是人情冷暖,切实解决好群众所急所盼,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人民司法的暖心、安心。在新的一年,正阳县人民法院将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解决好人民的“难事”,办好群众的“小事”,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王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