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 马彬 曹青(通讯员:殷水玲)
近年来,新蔡县司法局今是司法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为人民作用,成立群众信任、受群众好评的“李书记调解室”,以调解护稳定。
李守峰,因曾担任过新蔡县今是街道纪工委书记,李守峰一直被辖区群众亲切的称他“李书记”。2018年,从新蔡县今是街道退休后,李守峰就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2020年,成立了个人调解室:“李书记调解室”。至今,李守峰已经连续三年被评为“新蔡县十佳调解员”光荣称号。
乐于钻研,注重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李守峰乐于钻研、总结。每一起矛盾纠纷,李守峰都会认真询问、仔细梳理,找出案件矛盾焦点,紧抓细节,思考化解方案。每一起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都蕴含着李守峰的深思熟虑和周到预案。在工作之余,李守峰认真总结多年调解经验,最终总结出了“五心”“十六字”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
“五心”,即:真心、耐心、公心、诚心、细心。在日常接待群众、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以真心换得当事人的信任;以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和心声;以公心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以诚心感化当事人;以细心梳理、剖析纠纷的矛盾点和突破点,抽丝剥茧化解难题。
“十六字”,即冷热处理、换位思考、当面说理、背后用情。对于可能会激化的纠纷案件进行热处理(立即处理);对于疑难案件、赌气案件,争脸面案件等冷处理(待当事人发泄完情绪,循序调解);通过举例子、讲道理、析法律等方法劝说当事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双方相互理解后,调解工作便事半功倍;对于家庭、亲友、邻里间等纠纷的化解,采取当面说理,背后用情的调解方法,先通过调解员的用心用情沟通,搭建起当事人双方沟通的桥梁,通过调解员的背对背的析理、讲法、说和等,逐步化解双方当事人间的嫌隙,促使当事人握手言和。
尽心调解,不留遗患
“你只要来到我们这,就不用再乱跑了,相信我们,我们会尽力为你解决问题。”这是李守峰经常对来访群众说的一句话。群众听到这句话,焦急的心情便得到舒缓,再加上一杯热茶,紧皱的眉头也得以舒展。只要用心、用情调解,再繁琐的纠纷也能逐步化解。
2022年6月,管某华和管某超满脸愁容地到“李书记调解工作室”,向李守峰寻求调解。看着一老一小,两位男士,如此焦急,李守峰便知此事必定棘手。经过李守峰一番宽慰安抚,二人才平复心情,慢慢叙述。经了解,管某红与管某超是堂兄弟,两人的妻子是亲姐妹,两家人亲上加亲,管某红与管某华是堂叔侄,管某超与管某华是亲叔侄,三家人可谓关系紧密,因十几年前,管某红将自家的1.8亩土地分给管某华父亲耕种,后来管某华父亲又将其中部分土地置换给管某超建房,管某华父亲去世后,家中土地兄弟三人平分,管某华分得的土地是当年管某红分给自家的土地。2016年左右,管某华的土地被征收,自此后,三家间矛盾不断,派出所、村委多次调解未果。了解具体案情后,最终李守峰运用“五心”“十六字”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将一团乱麻抽丝剥茧,分步化解,最终成功化解该纠纷,后回访三家已关系缓和,案结事了。
事后,管某超还向调解室赠送锦旗,上书“十四载兄弟心病难解,用真情姊妹握手言和”。其实,像这种历时多年,经过李守峰尽心化解的纠纷还有很多。桂某与张某的九年租地纠纷、樊家三兄弟因征地补偿款引发的六年多的赡养纠纷……不管纠纷多么复杂、棘手,李守峰总能抽丝剥茧,逐步化解。
带头学法、灵活用法
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除了调解技巧和经验外,还需要法律知识的支撑。李守峰深知法律知识的运用,在劝慰当事人时能发挥巨大作用。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李守峰不仅自己主动学法,在每月的人民调解员学习培训会中,还积极带领街道、村两级专职人民调解员学习常用法律知识,与大家分享、交流调解心得。通过自学、领学、互学,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知识储备,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
李守峰在调解矛盾纠纷前,均会仔细翻阅查找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只为能在开展调解工作时依法有据,最终经过法理情的阐释,让当事人学会换位思考,助力调解工作事半功倍。
群众工作无小事,百姓事情大如天。李书记调解工作室将继续以服务群众、为民解忧的担当,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作用,为三零创建、平安建设工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