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 韩留收 曹青(通讯员:王树恒)
赢了官司,拿到胜诉判决书,当事人也可能因为“执行难”再度陷入困境。“查人找物难”“协助送达难”“强制腾迁难”“主动配合难”,这些不仅难住了迫切需要兑现权益的当事人,也让法院的执行工作一次次犯难。
如何兑现“不能让老百姓赢了官司空欢喜”的承诺?近年来正阳县人民法院作出了有益探索。
以数据赋能 破解执行难
近期,正阳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在执行综合信息采集系统,输入被执行人的检索信息,立刻查到了被执行人的有关信息,为执行局下一步“上门查人找物”指明了方向。
“指尖”上就能跨部门快捷查询被执行人个人及财产信息,这与法院执行工作深度融入当地县域治理有密切关系。
正阳县是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在农业县城向“智慧城市”转型过程中,正阳县人民法院主动与当地党委对接,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将法院执行与正阳县智慧信息平台实现对接。
接入系统意义何在?这一数据“资源池”融通了公安、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基本信息、居住成员信息、机动车信息、婚姻信息、社保信息等12类“基础信息”,法院执行可根据工作需要查询、检索。
数据“池水”被激活,执行难题正逐渐破解
人难找、物难寻,曾是制约执行工作最大的问题。难找人,送达无主,有措施不能用;难寻物,登记在他人名下的财产不能动。
老百姓打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怎么办?如何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如何提高协同部门配合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正阳县人民法院依据上级精神,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执行工作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开展,全方位高效协同。
正阳县人民法院打破信息壁垒,赋能多平台多部门信息联动,通过执行指挥中心“中枢大脑”提供的多元平台,打造数据一体化检索和结果归类分析等服务,实现被执行人“人、财、物、款”关联等信息共享的数字创新模式。在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查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拓展“点对点”财产查控系统范围,与公安、自然资源局、公积金管理中心建立联动机制并开通了集约查控专线。实现了被执行人不动产、车辆、公积金查扣冻不出法院线上运行。从此执行协助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被破除,同时打破的还有过去联而不动、动而乏力的工作局面。
“三年前,法院执行案件执行完毕率较低、终结本次执行的比例较高,而案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找不到人’,更不用提采取后续执行措施了。”执行局负责人回忆道。
今年3月,在执行王某与张某的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中,申请执行人王某提供的张某手机号码是空号,张某住址A房屋实际也并非张某居住。
执行干警通过系统查询,显示张某在另一小区房屋居住。经与房屋所在地的网格员联系,才知张某多年前就与妻子离婚,房屋判给其前妻所有,贷款也由其前妻归还。
执行干警找到张某后调查得知,几年来,张某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一直租房居住,经济状况较差,暂无能力偿还21000元的债务。
法院将调查的张某财产状况及时告知王某并组织双方协商,最终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张某主动偿还王某18000元,王某自愿放弃剩余案款。和解后,王某撤回了执行申请,该案终结执行。从受理案件到终结执行,前后用时8天。
流动的数据,流程的共享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便利。2022年至今,该院使用该系统找到1200余名被执行人,找到人数占总查找人数的33.92%。
执行工作95%的案件在基层,案多人少,基层一线干警执行压力很大。曾经执行干警也为“跑断了腿、盖遍了章、找不到人”苦恼不已。有了系统支撑,执行干警的“双脚”被解放出来,他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推广“执行+网格”APP,该APP旨在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优势,为执行办案装上“千里眼”“顺风耳”。这些“编外执行人员”成为法院执行工作的“脚”和“眼”。
今年1月至10月,正阳县人民法院执行案件结案平均用时10.78天/件,而实际执结占结案比例、实际执结率和实际执行到位率均高于全市法院平均值。
当事人申请执行立案时,通过互联网法庭电子诉讼平台,在线提交出具裁判文书生效证明申请,材料经审核后,电子诉讼平台即可一键在线生成裁判文书生效证明,切实解决涉诉群众开具生效证明难的问题。同时,正阳县人民法院在全市率先开展“立审执一体化”执源治理改革,通过“抓前端、治未病”,促进完善社会治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减少了诉讼案件产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