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斛山乡的万亩良田,新翻的泥土散发着草木清香。在这生机勃发的季节里,一场“果树进村”行动正如火如荼展开,位于信阳市光山县斛山乡的21个村(社区)以果树为笔,在阡陌巷道间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果树进村”工作。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走访调研,现场解决苗木调运、灌溉设施等问题。乡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到各村(社区)逐一勘察,挑选适宜种植地块,乡村建设办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果树选种,对土层深厚的邱大湾村重点发展桃树种植,在沙质土壤的油坊村推广秋月梨,在刘湾村打造葡萄观光园,在郑围孜村建设西瓜种植大棚,在范乡村、付岗村打造“果树进村”示范村民组。
范乡村引进山东高质量梨树500余棵,按照“前庭后园”布局,栽种在范乡村民组房前屋后空闲地带,分区划片,将每一棵梨树分包到户,收益管护均由各农户负责。村“两委”将每月邀请专业人员开展集中管护培训,重点教授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确保成活率。“以前群众家门口堆柴火、砖头、杂物,现在种上梨树了,群众既能赏花,又可以吃水果,多出来的还能卖钱,改善了村里的人居环境,同时也增加了群众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政策。”范乡村干部纷纷对“果树进村”行动表示肯定。
按照“统一规划、分户管护、收益共享”原则,付岗村集中清理整治陈围孜村民组内10余处废弃宅基地、垃圾堆放点,平整出6亩闲置土地。通过“村集体供苗+农户认领管护”模式,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栽植梨树、桃树、杏树等兼具观赏与经济价值的乡土果树400余棵,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立体景观。由村委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开展浇水、剪枝、施肥等日常管护。果树挂果后,收益由村集体和农户共享。村党支部书记陈良森算着经济账:“这些果树进入丰产期后,户均年增收预计超过2000元,明年我们还计划建设采摘步道,打造‘庭院经济+微旅游’示范。”
天赐城村的“观音脸”桃树示范基地里,30亩改良鲜桃品种正在进行栽培,预计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斤。村民王大姐表示:“这种桃子很是受欢迎,能卖到县城超市,我家2亩地年增收至少8000元。”
油坊村创新采用“机械开沟+人工栽植”模式,房前屋后的100株秋月梨全部配备滴灌系统。不远处的树莓基地机器轰鸣,旋耕机正在平整100亩坡地。“树莓当年挂果,亩产值过万,还能加工果酱。”油坊村党支部书记胡金涛指着规划图介绍。
刘湾村的阳光玫瑰葡萄园已开始搭建起连栋大棚,采用“村集体+农户”模式,20余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技术员老何蹲在地头指导:“这种品种甜度能达到20度,明年夏天就可以广泛宣传,邀请游客前来采摘。”
在原有千亩桃园基础上,邱大湾村新建50亩桃林,打造集中连片鲜桃种植基地。“我们正在进行鲜桃商标注册,然后邀请专业电商团队进行直播预售‘斛山鲜桃’,后期将不断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到时候鲜果、果干、罐头、桃花茶都能在网上销售,村集体经济壮大了,群众也增加了收入。”邱大湾村党支部书记郑先平兴奋地说。
漫步斛山乡,老果园焕发新生机,新苗圃孕育新希望。从房前屋后的零星点缀到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从单一种植到农旅融合,一株株果树连起的,是百姓增收的“钱袋子”,更是乡村振兴的“好路子”。下一步,斛山乡将充分挖掘荒山荒坡、房前屋后、边角料地块等闲置资源,持续开展“果树进村”行动,让斛山果香飘得更远、更久。(通讯员:光斛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