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频道新闻热线:
0371-65791999
【健康科普讲堂】刘少哲:急性脑梗死溶栓流程详细解析
发表时间 2024-09-18 11:03   阅读 75646

健康大河南讯:(文|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一病区主治医师 刘少哲)

急性脑梗死,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它主要由脑血管突然堵塞造成大脑血流中断或血流量骤减,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俗称“脑血栓”。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溶栓治疗成为了目前急性脑梗死早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流程。

一、初步评估与准备

1、紧急接诊与评估

患者一旦出现疑似急性脑卒中的症状,如突发偏瘫、失语、视力障碍或意识障碍等,应立即送往具备溶栓治疗能力的医院。到达急诊室后,医疗团队会迅速启动卒中急救流程,包括快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神经系统功能等。同时,询问病史以了解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用药史及过敏史,这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2、排除禁忌症

在决定进行溶栓治疗之前,必须仔细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溶栓的禁忌症。这些禁忌症包括但不限于:近期有颅内出血史、近期接受过大型手术或严重创伤、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内出血或出血倾向、已知对溶栓药物过敏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可以初步筛选出不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扫描

头颅CT是急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也是溶栓治疗前不可或缺的步骤。CT扫描可以快速区分脑梗死与脑出血,因为脑出血是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症。此外,CT还能帮助医生评估梗死的部位、大小及可能的血管闭塞情况,为制定溶栓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其他影像学检查(可选)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如MRI(磁共振成像)、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或CTA(CT血管成像)等。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血管解剖和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

三、溶栓药物给药

1、药物选择与剂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主要包括阿替普酶(rt-PA)、替奈普酶及尿激酶。其中,阿替普酶因其较高的再通率和相对较低的出血风险而被广泛推荐使用。给药剂量和速度需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以阿替普酶为例,标准剂量为0.9mg/kg(最大不超过90mg),通常在60分钟内通过静脉泵注完成。

2、给药过程监测

在溶栓药物给药过程中,医生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或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四、后续监测与评估

1、密切监护

溶栓治疗后,患者需要在ICU或卒中单元进行至少24小时的密切监护。此期间,医生需定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以及有无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2、影像学检查复查

溶栓治疗后24小时内,通常需要进行头颅CT或MRI复查以评估溶栓效果及有无出血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复查结果对于判断治疗成功与否及制定后续康复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3、神经功能评估

通过标准化的神经功能评估量表(如NIHSS评分)定期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可以客观反映溶栓治疗的效果并为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五、溶栓治疗的风险与并发症

1、出血风险

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3%-5%。出血可发生在颅内、皮下、消化道、泌尿道等多个部位。颅内出血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在溶栓治疗前必须严格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出血并发症,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止血和对症治疗。

2、再灌注损伤

溶栓后血管再通可能导致再灌注损伤,包括脑组织水肿、出血转化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加重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并影响预后。因此,在溶栓治疗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轻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3、其他并发症

除了出血和再灌注损伤外,溶栓治疗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血管源性水肿、过敏反应等。血管源性水肿多发生在唇舌部位,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过敏反应则表现为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这些并发症的处理需及时且有效以避免病情恶化。

六、总结与展望

溶栓治疗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在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治疗过程复杂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因此需要医生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未来随着溶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