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频道新闻热线:
0371-65791999
【健康科普讲堂】张宇:当微生物侵袭大脑 颅内感染的科学应对
发表时间 2024-09-23 17:14   阅读 77933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 张宇)颅内感染,作为一种较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其潜在的危害性和复杂性不容忽视。本文将从颅内感染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全面科普,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颅内感染的定义

颅内感染,又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侵入颅内,引起脑组织和脑膜的感染。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颅内感染可分为脑炎、脑膜炎和脑脓肿等。这些感染不仅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颅内感染的病因

颅内感染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外界微生物侵入: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可通过创伤、外伤或手术等方式进入颅内。例如,颅骨骨折、开放性头部损伤、手术或颅内操作等都可能成为微生物侵入的途径。

相邻器官感染蔓延:颅内感染可由相邻器官的感染(如中耳炎、鼻窦炎、牙周炎)扩散而来。这些感染源的微生物通过邻近组织或血液循环进入颅内,从而引发颅内感染。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化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易受到感染的威胁。免疫功能下降会削弱对微生物的防御能力,使得颅内感染的发生风险增加。

医疗机构相关感染:在医疗机构中,不当使用医疗器械、手术操作不规范、不恰当的抗生素使用等都可能引发颅内感染。

先天性异常:一些先天性异常,如脑膜脑室畸形、颅内动静脉畸形等,会增加颅内感染的易感性。

脑组织损伤或病变:已存在的脑组织损伤(如脑梗死、脑肿瘤)或病变(如脓肿、囊肿)可能为微生物提供进入颅内的侵入途径。

三、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

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发热和头痛:颅内感染患者常出现高热和剧烈头痛,这是由于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

精神异常: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谵妄、意识朦胧、昏睡甚至昏迷等精神症状。

抽搐和惊厥:部分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这在儿童中尤为常见。

颅内压增高:颅内感染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晕、眼球突出、视力模糊等症状。持续的高颅压还可能引发脑疝,危及生命。

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全身肌肉酸痛等也是颅内感染的常见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失语、偏瘫、单瘫、眼外肌麻痹、斜视、复视、周围性面瘫、耳聋及吞咽困难等症状。

四、颅内感染的诊断

颅内感染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临床评估和检查,包括:

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脑膜刺激征等。

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是判断颅内感染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明确感染病原体,并观察脑脊液的颜色、压力、白细胞计数等。

影像学检查:颅脑CT和MRI可用于排除颅内脓肿、脑出血或占位性病变,并观察病变的性质及范围。

脑电图检查:对于判断脑实质炎症改变具有重要作用,特别对于出现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的患者。

病原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学检测等,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为治疗提供依据。

五、颅内感染的治疗

颅内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体的种类而定。

药物治疗:针对病原体应用抗感染药物是颅内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针对病毒感染)、头孢曲松(针对细菌感染)等。颅内压增高者可使用脱水剂降颅压,高热者需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剂,癫痫发作者需给予抗癫痫药物以终止发作。

手术治疗:对于脑脓肿等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行脓肿腔穿刺治疗。绝大多数脓肿能通过穿刺抽吸辅助抗菌药物得到治愈,少数患者需要多次穿刺。

六、颅内感染的预防

预防颅内感染的关键在于增强个人体质和避免诱发因素。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加强锻炼: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提高免疫力。

避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动物或物品。

及时治疗原发病:对于中耳炎、鼻窦炎、牙周炎等相邻器官的感染,应及时治疗,防止感染蔓延至颅内。

规范医疗操作:在医疗机构中,应规范医疗操作,避免不当使用医疗器械和手术操作不规范等引发的感染。

提高警惕: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接受器官移植、化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七、结语

颅内感染作为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潜在的危害性和复杂性不容忽视。通过了解其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个人体质,提高警惕性,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