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频道新闻热线:
0371-65791999
【豫你心相约】王俊成:关注青少年抑郁症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代码
发表时间 2024-09-30 17:53   阅读 67902

前言: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数据,全球大约有20%的青少年正遭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而抑郁症位于青少年患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列,自杀是15--19岁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2024年第十六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 上报告,我国大约有三千万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为百分之24.6,且女生高于男生,轻 中度抑郁检出率为百分之17.2,重度抑郁为百分之7.4。青少年抑郁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正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青少年抑郁症?

对此,我们邀请到了南乐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精神病学主任医师王俊成为大家讲解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主持人:首先欢迎王院长的到来,您先和观众朋友们打声招呼吧!

嘉宾: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采访提纲:

问题一:王院长,您在基层工作,是否会经常遇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几年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我们在平时的接诊中,越来越常见。比如有一位17岁的高中生要把其父母杀掉,然后自杀,他说活着没意思,学习不行,长相不好,家庭也困难。问其为啥说要杀其父母,他说父母活着也是受罪,还不如一起去死。这是属于抑郁症扩大性自杀的症状;还有一位正在接受治疗的高中生,大声哭着说:“我就不该来到这个世上,我妈就不该生我”;还有一个就诊的高三学生主诉是不想活着,问医生怎么个死法好,他说前两天想去投河,看到有钓鱼的,怕投河后给救上来死不了,在你们医院转着也看了看楼层不高,跳下去可能也死不成,我问他你给家长说过这情况吗?他说“三年前上初三时就出现过想死的念头,给父亲说时,他说让我滚一边去吧”家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发现很多重度抑郁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致使心理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伴有自杀的危险。可见,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实属必要。

问题二: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是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学业压力。中国式教育内卷很严重,让很多孩子还没到起跑线就不得不奔跑,作业习题越来越多,玩耍时间越来越少,看不到好成绩便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第二家庭因素。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仅关注学业而忽略心理需求,仅保障物质而缺乏情感支持;家长控制欲过强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就如同困住想要展翅自由的鸟儿的囚笼。家庭不和睦、家庭言语暴力或者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保护过度,反而使孩子感觉不到爱。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或父母有抑郁病史。第三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增强,内心冲突增加,建立身份认同的关键期,总认为别人在关注自己,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易受周围事件影响,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人际关系敏感。同时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孩子与家人、同伴面对面交流减少,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老师、同伴的认可与接纳使他们丧失归属感,这些学生也容易出现被孤立与校园霸凌。

问题三:现在的家长经常说,目前的孩子要啥给啥,管吃管穿,比过去的孩子享福多了,为啥还这么多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

是啊,随着咱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咱们的生活条件也提高了很多。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受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逐级上升,成为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社交需要;人们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归属某一群体;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他人的尊重,人们希望自己的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实现理想抱负。马斯洛认为如果较低层次的需要一直处在不满足的状态,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不容易产生,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满足后,较高一层的需要随之产生。

现在普遍的情况就是青少年学生的基本需要大都得到了满足,而更高一级的需要有少数不能被满足,比如:和同伴不能建立很好的关系,被孤立、人际关系紧张、没有归属感,得不到同伴老师和家长的尊重。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被家长老师理解,此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出现精神心理疾病。

问题四:青少年抑郁症有哪些临床表现,该如何识别呢?

对于没有经历过抑郁症的人,很难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每当我们听到有中小学生离世,许多人第一反应是不解,然后就是叹息!如果在平常生活中,孩子说消极的话,并存在以下症状,就需要提高警惕。

有一部分表现是厌学,最初流露出对上学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但在家长的敦促下能够勉强继续上学,以后逐渐发展到以各种理由逃学,在这段时间也不与同学来往,独自在家里看课外书籍、看电视或玩手机电脑,拒绝上学。还有一部分表现为反复的脾气爆发,易烦躁,易激惹;还有的表现为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疲乏无力、胸闷、胸痛、心慌等,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入睡困难或早醒也很常见。严重时出现自伤、自残行为主要表现为割伤手臂、手腕、大腿内侧、烫伤或灼烧自己、打自己或撞头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容易产生自杀行为如跳楼、投河、服药。

问题五:如何治疗青少年抑郁症?

治疗青少年抑郁症首先需要评估患者有无自伤风险,自杀意念,有无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家庭社会教育等问题,了解患者父母是否存在抑郁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史。

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应坚持抗抑郁剂与心理治疗并重的原则。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在药物治疗方面,舍曲林在国内外均有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适应症,适用于6岁以上儿童。氟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也是国外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一线用药,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此外,在我国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还包括中草药,如疏肝解郁胶囊等。

青少年抑郁症高发,绝不是厌学这么简单,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干预,建立医院、学校、家庭联合的青少年抑郁干预体系,能有效的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降低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率。

问题六:刚才您谈了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方法,但中小学学生离世的消息不绝于耳,悲剧不断发生,在青少年治疗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

青少年抑郁症治疗面临的问题很多,首先是公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对抑郁症患者存有偏见。患了青少年抑郁症,家长不认为这是病,而是调皮厌学,认为孩子这么小怎么会得精神心理疾病,即使认为孩子是病,也往往认为是躯体疾病,去综合医院治疗。因为很多抑郁症患者伴有躯体上的症状,并且很多综合医院的医生对抑郁症识别率不高,根据上海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调查发现,内科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仅为15.9%,抑郁症常被误诊为躯体疾病或被认为是思想问题想不开。部分家长对抑郁症治疗存有误解,认为“抗抑郁药物有毒、刺激大脑、会成瘾等”。还有为数众多的家长,担心被诊断为抑郁症后影响孩子上学、就业等,以至于有些家长用假名、自费看病。所以,只有大力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消除社会偏见与歧视,才能让抑郁症患者去求助精神科医生,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早日康复回归学校。

第二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不足。我国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心理应激因素增加,精神心理疾病明显上升,尤其是三年疫情之后,最近刚召开的第22次全国精神医学大会上提到,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呈爆发式增长,然而我国精神卫生资源明显不足,至今没有一所儿童精神科医院。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合理规划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专科医院建设和人才培养,使青少年抑郁症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第三教育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上级要求要提高素质教育,到下面还是在加大应试教育。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两三个星期才能放一次假,把孩子当成了答题的机器,规定孩子吃饭时间10-20分钟,吃饭时不能交流说话,宿舍内也不准说话,为了追求升学率,学生可谓是压力山大,一旦被发现患有抑郁症或自伤自杀现象后,只能请假看病或者退学,看好病后也必须有医生开具的健康证明才允许复学。学校也有苦衷,担心孩子自杀跳楼,把走廊的栏杆都进行了加高,有的是钢筋有的是铁丝网,可以说是戒备森严。学校教育中应引导孩子学会自省和反思,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过程,而是应因势利导,帮助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怎样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家庭和教育部门都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大课题。

问题七:如今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脆弱,家长不能管、老师不敢管,到底是怎么啦?如何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呢?

让心理健康教育伴随青少年成长学习是预防的关键,需要学校、家庭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环境。多用赞美、鼓励和共情的技巧,用心、用情关注学生,做一个热情真诚的教师。学校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自我心理调适和应对挫折能力,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特别是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学生,老师更要有耐心、细心、责任心,发现他们的心理症结,帮他们排忧解难;对由于家庭溺爱,养成自我中心、自我任性心理脆弱的学生,老师可结合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而那些上课捣乱、学习困难的所谓差生,老师要识别一下这些学生是否患有多动症、抽动症或学习障碍,也许这些学生是患某种心理疾病的原因,必要时要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成才观。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教孩子正确评价自己,提高孩子的自信和勇气。遇到委屈和不顺心的事情要及时教孩子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要积压在内心。同时家长要做到以身示范,带领孩子快乐成长。学生不仅接受家庭、学校、他人关心,也要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特别是当自己心理困惑或者是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想办法,同时鼓起勇气去寻求社会支持,只有把困难说出口,才会有人帮助你。

结语:好的,感谢王院长的精彩讲解。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只成为口号,应该真正重视起来。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用倾听代替说教,用情感支持代替言语打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学校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社会各界也应提高对青少年抑郁的认识,减少对抑郁症患者的歧视,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