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习惯的调整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悄然上升,其中,肠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正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肠癌并非不可预防、不可治疗的“绝症”。对此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河南省中医院肿瘤一区主任刘培民做客演播室,为大家讲解关于肠癌的相关知识。
首先欢迎刘主任的到来,您先和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嘉宾:
采访提纲:
问题一:刘主任,肠癌是什么?它主要分为哪些类型?
肠癌通常是指大肠癌,是大肠的恶性肿瘤。可以根据大体肉眼分型和组织学分型以及解剖部位分型。
一、2023CSCO结直肠癌诊断指南共识指出的肉眼分型、组织学分型和解剖学分型,有溃疡型、隆起型、浸润型。
1、溃疡型:是指肿瘤侵犯肠壁肌层形成的溃疡,可以穿破肠壁向周围浸润,转移也比较早。
2、隆起型:是指肿瘤突出肠腔,形成隆起形状,肿瘤较大时表面也可有溃疡,但向周围浸润少。
3、浸润型:是指肿瘤浸润肠壁,沿着肠壁生长,肠壁出现增厚使肠腔变窄,表面往往没有隆起,也没有溃疡。
二、组织学分类
有腺癌、腺鳞癌,还有未分化癌。
三、解剖部位分类包括直肠癌、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
1、直肠癌:是指直肠从齿状线到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长度15-18cm。
2、左半结肠癌:是指腹部左侧结肠发生的癌,包括左侧横结肠癌、降结肠癌和乙状结肠癌。
3、右半结肠癌:指腹部右侧结肠发生的癌,包括盲肠癌、升结肠癌和右侧横结肠癌。
问题二:刘主任,肠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如何与其他疾病区分?
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临床症状,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肿块、便血、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症状。肠癌通常情况下与痔疮、大肠特发性溃疡和结肠炎等疾病需要鉴别,应该尽快到正规的医院做肠镜检查和组织细胞学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问题三:刘主任,肠癌的筛查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普通人群应该多久进行一次肠癌筛查?
1、大便隐血检查:是确诊大肠癌的比较简便的方法,粪便隐血检查优点是简便易行,但缺乏特异性,需要结合多次的实验结果来综合考虑。
2、直肠指诊:肠癌是发生在直肠和结肠的癌症的统称,一般可以通过直肠指诊来诊断,通常可以发现距肛门7-8cm以内的中下段肿瘤。
3、肿瘤标志物检测:为了诊断肠癌,患者也可以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如果癌胚抗原异常升高,则可以初步诊断为肠癌。
4、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磁共振等,可进行临床病理分期,可了解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情况。
5、内镜检查:通过结肠镜摘除并行病理学确诊,良性息肉摘除可预防其转变为结直肠癌,癌性息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治疗。
肠镜检查和直肠指诊是有创性检查,优点是直观便于取病理明确诊断,大便隐血、CT、磁共振及肿瘤标志物检查无无创性检查、可以多次进行,但无法明确病理学诊断(无法确诊)
不同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频率不同。常规筛查时,每5~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无病变检出者,结肠镜复查间隔可为10年;或每年进行1次大便潜血检查。高危风险或有癌前病变人群(直肠腺瘤、上皮样瘤变)需要治疗1年后复查肠镜,如无异常发现,后续结肠镜复查间隔可延长至3年。
问题四: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肠癌?有哪些高危因素?
容易得肠癌的人群主要包括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不良、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肠癌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任何潜在的问题。
1、饮食习惯不良
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长期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纤维素摄入不足,会增加肠道负担,影响肠道蠕动和排空,从而增加患肠癌的风险。这类食物如油煎、红肉、加工肉类等。
辛辣刺激性饮食:经常吃辣椒、麻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增加肠道炎症和癌变的几率。
腌制食品:长期食用腌制的泡菜、肉类等食品,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2、生活方式不良
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降低免疫力,从而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不运动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肠道细胞与致癌物质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长期便秘:便秘会使粪便中的有害物质在肠道内滞留过久,这些有害物质被肠道细胞吸收后可能引发癌变。
吸烟饮酒:长期吸烟饮酒会损害肠道黏膜,增加肠道炎症和癌变的几率。
精神压力大: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3、有肠癌家族遗传病史
遗传因素在肠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人得过肠癌,特别是直系亲属,那么其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一级亲属有结肠癌的病史,其子女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常人增加5倍。
问题五:刘主任,肠癌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如何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直肠癌可通过病史、症状、直肠指诊、影像学检查、肠镜检查病理诊断等确诊
1.病史、症状:结直肠癌家族史,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肛门有下坠感,排便不尽感,大便变细,大便性状改变等。
2.直肠指检:诊断直肠癌最重要和首选的方法,可以通过直肠指检,确认癌肿的大小、范围、部位、活动程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距肛缘距离等。
3.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及磁共振检查,可评估肿瘤在肠壁内的浸润深度。
4.内镜检查:包括肛门镜、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内占位的形态等,必要时可进一步取组织做病理检查,以确诊是不是直肠癌。
一般需要尽快到综合性医院或专科(肿瘤、肛肠科)等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病理性质。
问题六: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各自适用于哪些情况?对于早期、中期和晚期的肠癌患者,治疗策略有何不同?
针对肠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早中期肠癌可以手术切除治疗,晚期肠癌多应用靶向联合化疗以及放疗、免疫等综合治疗。中医药可以贯彻整个治疗过程,起到减毒增效、提高免疫力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
问题七:刘主任,化疗和放疗在肠癌治疗中扮演什么角色?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有哪些?如何减轻这些副作用?
化疗:化疗在大肠癌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它可以在术前用于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术后进行化疗有助于清除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奥沙利铂、5-fu、伊立替康等药物,但药物需要遵医嘱进行合理使用。
放疗:放疗可用于局部控制肿瘤。特别是对于一些局部晚期的大肠癌患者,放疗可以减少肿瘤的局部侵犯,缓解症状。放疗主要利用放射线来破坏癌细胞的结构,抑制其生长和分裂。
放疗和化疗后的副作用反应比较多,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口腔溃疡、乏力、脱发、手足麻木、色素沉着、肝肾功损伤等各种症状。目前针对化放疗副作用有一些相应的药物防护如升高白细胞、血小板分别有升白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艾曲波帕等,昂丹司琼等止吐、甘草酸苷等护肝,中医药可以针对性防护胃肠道、升高白细胞、血小板,改善贫血和乏力,减轻肝肾损伤,提升患者的体能和免疫力,更好的完成治疗周期。
问题八:刘主任,如果肠癌复发或转移,应该如何应对?
1、及时就医:一旦怀疑复发,应立即联系医生或肿瘤科专家进行复查和确诊。
2、全面评估: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系列检查,如CT扫描、MRI、PET-CT等,以确定复发的位置和范围。
3、制定治疗计划:根据复发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可能包括:
4、二次手术:如果复发局限在某个区域,可能考虑再次手术切除。
5、化疗:使用药物治疗来控制或减少肿瘤。
6、放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
7、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特定基因或蛋白进行治疗。
8、免疫治疗: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
9、营养和生活方式调整: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结尾:好的,非常感谢刘主任的精彩讲解。相信通过刘主任的讲解,大家会更加了解肠癌的相关知识。从了解高危因素、积极预防,到关注早期症状、及时筛查,再到科学治疗、全面康复,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