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赵世龙:哮喘不是“小毛病” 科学防治自由呼吸
发表时间 2024-12-16 16:59   阅读 78799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 赵世龙)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们的健康。它可能悄无声息地出现,也可能在特定情境下突然加剧,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哮喘不仅影响呼吸功能,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因此,深入了解哮喘,掌握其症状、诊断、治疗及日常管理知识,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而言至关重要。

哮喘,全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患者在遭遇冷空气、过敏原、运动或情绪波动等刺激时,气道会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引发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哮喘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室内尘螨、宠物皮毛、花粉等)、生活习惯(如吸烟、肥胖)、职业暴露以及药物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致病网络,使得哮喘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

哮喘的症状多种多样,轻重不一。轻度哮喘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咳嗽或胸闷,而重度哮喘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哮喘症状包括:

喘息: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气不够用,严重时可听到明显的哮鸣音。

咳嗽:多为干咳,夜间和清晨尤为明显,常因冷空气、过敏原等刺激而诱发。

胸闷:感觉胸部像被重物压迫,难以透气。

气急:即使在平静状态下,也感到呼吸费力,需要频繁深呼吸。

值得注意的是,哮喘的症状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季节的变化以及个人体质的差异而有所波动。因此,对于哮喘患者而言,学会识别并记录自己的症状变化,对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哮喘的诊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肺功能测试、支气管激发试验、呼气峰流速监测以及过敏原检测等。其中,肺功能测试是评估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金标准”,而支气管激发试验则能帮助医生判断气道是否存在高反应性,从而辅助诊断。

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旨在控制症状、预防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方面。

药物治疗:

快速缓解药物:主要用于急性发作时的快速缓解,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等,能够迅速扩张气道,缓解呼吸困难。

控制性药物:用于长期控制哮喘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白三烯调节剂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气道炎症、增强气道平滑肌的舒张功能等机制,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

非药物治疗:

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空气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是预防哮喘发作的重要措施。

教育与管理: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记录症状变化、定期复诊等,是哮喘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物理治疗:如呼吸操、气道清理技术等,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减少痰液积聚。

哮喘的日常管理对于控制病情、减少发作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定期监测肺功能、评估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学会记录每日症状变化,如咳嗽、喘息、胸闷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吸烟和被动吸烟,减轻精神压力。了解并避免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减少空气污染。

总之,面对哮喘,我们不应畏惧,而应积极应对,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掌握控制病情的关键,让每一次呼吸都更加顺畅,让生活更加美好。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