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见成效,乡村医生护健康。在平舆县古槐街道冯楼居委会,有一位村医,他不仅肩负着村民的健康守护者角色,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就是吴东风,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弘扬国粹,贡献力量。
吴东风,出生于中医世家,立足乡村,躬身杏林20余载。自幼对中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他掌握了丰富的中医诊疗技术。在担任村医的这些年里,他始终坚守在乡村一线,为村民提供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
2000年,吴东风自创正骨针灸穴位注射“三位一体”疗法,对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疼、痛风等疾病疗效显著,多年来,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深受当地群众爱戴。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乡村“最美医生”等荣誉,2022年当选为平舆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立志学岐黄 终成杏林新绿
吴东风出生于一个乡村医生世家,从小目睹父亲为人治病、解除痛苦,他就立下了从医救人的志向。医学院毕业后,就跟随父亲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每当看到父亲对疑难杂症束手无策,无奈无助让病号转院的眼神时,他心中就像针扎似的疼,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到尖端的医学知识,攻克常见的疑难杂症,解除群众的痛苦。
1996年,考入遂平卫生学校,毕业后,跟随村医父亲进行医疗实践,牢记父亲为病人望闻问切每一个细节,仔细揣摩父亲治疗的每个动作。为了练习打针、扎针、针灸,他的臀部、手面上、身上穴位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眼。有父亲严格把关,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吴东风的医疗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1999年,他在古槐街道冯楼社区建立了村卫生室。平日里,吴东风一边行医一边攻读《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方面的医疗巨著,还积极到北京、上海、郑州等知名医院进行研修和实习。在进修期间,他接触到了本专业领域内更为前沿和全面的知识。无论是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还是最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都让他大开眼界。在诊断方面,他学会了运用多种新的检查手段综合判断病情,从而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在针灸、穴位注射方面,他学会了把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传统手法相结合。总之,进修学习为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巨大的提升,通过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不仅提高了他个人的医疗水平,也为科室的发展和患者的健康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一大瑰宝,是璀璨的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经了数千年的历练和传承,涌现出一代代名医,从古代的华佗、扁鹊,到现代的国医大师、各大医派,也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和组方。在治病救人、提升大众整体健康水平上,中医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发源于大自然,历代中医大家都尊自然为师,对自然万物进行观察和尝试,进行着深度的“对话”,总结出了一些辩证性的认知,并通过数千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体系。中医的本质其实就是从大自然中吸取精华,并通过人们的能动性改造和利用,最终造福于人们。
秉承医德医风 做村民贴心人
一提起吴东风,万金店镇的老人李三九就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只夸吴东风是好人。年轻时腰部受伤的李三九,老年后又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病痛使他不能走路,只能躺在床上,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他听说吴东风治疗疼痛效果特别好后,就让家人带他来看病,通过几天的治疗,他的病有了很大的好转,自己能下床慢慢走路了。但在治疗关键期,却不见他再来了,经过打电话得知,他没有钱了,不好意思再治疗了。吴东风温和地对他说,钱不是问题,先把病治好再说,实在没有钱,就算了。身体痊愈的李三九每当说起吴东风时,都说吴东风是他的救命恩人,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生命的美好。
由于村卫生所面向的多是农民群众,是弱势群体,他们因为害怕花钱而不愿到大医院就诊,在医疗中,他秉承能用中药就不用西药,能价格便宜的药就不开价格昂贵的药,并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减、缓、免的收费规定。张波、李欣、张庄、张林阳、李乐等多人都享受到减、缓、免的收费规定。对于冯楼居委会经济困难的孤寡老人,他经常提供看病上门服务,从未收取过医药费。甚至有好几次在老年病人病情比较严重,在家不能治疗的情况下,他就主动提供车辆资金帮助,送他们到县城医院治疗。
吴东风深知,中医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不守医德难成大器。“医者仁心,先做人,后行医”,这句话就是吴东风的座右铭,他认为,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更要做好村民们的贴心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乡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落实医疗先行 助力乡村振兴
2016年,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后,医疗优惠政策见成效,这正是吴东风所期待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使命感促使他更加关注村民的健康,致力于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2018年3月开始,他把每月一次的巡诊改为半月一次,每次巡诊结束后,他都会根据巡诊结果为每户贫困户建立巡诊档案,针对性为患者配上治疗药物,亲自送到贫困户家中,并详细告知服用方法。冯楼居委会的边国彬家庭,冯国民家庭,由于疾病,丧失劳动力,导致家庭经济极为困难,他就经常帮扶他们,为他们提供看病上门服务,从未收取过医药费。有好几次病人病情比较严重,在家不能治疗的情况下,他就主动提供资金帮助,送他们到县级医院治疗。正如边国彬所说,多亏了吴医生,好几次都是他把自己从鬼门关给拉了回来。
随着工作量的加大,早出晚归成了吴东风的“家常便饭”,面对家人抱怨和不理解,他总会耐心地解释,“国家的政策好,咱们比别人先步入了小康生活,帮贫困家庭奔小康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党员的分内之事,况且都是咱乡里乡亲的。”在他的感召下,家人也从不理解到全力支持,于是他巡诊的身边又多了一个好帮手,就是他的妻子冯玉霞。冯玉霞说:“每天看他拖住疲倦的身体巡诊回来倒头就睡,我感到很心疼,为了让他能多休息,我也就夫唱妇随,跟他一块巡诊了。”
打造村医平台 弘扬杏林精神
在多年的行医中,吴东风深深认识到中国中医的博大精深,利用中医解决群众疾病痛苦,疗效好,副作用小,于是他就萌发了建中医院的想法。熟悉他的人劝他说,依他的医疗水平和名望,在市区或县城建中医院,病号会更多,收益会更好。
吴东风说:“我本身就来自乡村,从医的目的就是为父老乡亲解除疾病痛苦,我不会,也不可能离开生我养我的乡村。”
2020年8月,扩建后的平舆东仁中医院投入使用,对于吴东风来说,建成后的以中医为依托的综合中医院,是他服务群众的平台,能较好地满足周边居民的多种医疗需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平凡的乡村卫生室,他整整坚守了20多个春秋,粗略估算,截至目前,他已接诊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超50万人次。每天早晨7点钟,他匆匆洗漱完毕后,就开始投入紧张忙碌的诊治工作中,工作到夜幕降临是习以为常,满墙的锦旗,就像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讲述着吴东风如何践行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的大医风范。
在乡村医疗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看似普通平凡的岗位,却是新时代乡村医生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日子里,吴东风将继续带领他的团队,为村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讯员:张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