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 韩留收 曹青(通讯员:王树恒)
如何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际需求出发,实现优化营商环境,护商企?正阳县人民法院明确工作思路,抓住案件“小切口”,做到清淤点、通堵点、解难点,着力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立审执一体化 清淤点
“没想到这么快就收到货款,太感谢人民法院执行局了,从立案到案款发放全程跟进、提供指引,真正让企业感受到执行服务的便利。”11月16日,正阳县某制造公司负责人在正阳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向执行干警表示感谢。
据悉,该公司作为供货方,因进货方企业未及时支付货款而提起诉讼。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及时入企走访了解情况,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从立案到结案用时近10天,企业终于再次响起机器轰鸣声。
“要坚持把推动涉企案件‘立审执’提速增效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切口。”正阳县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负责人表示,通过提升案件办理效率,切实防止涉诉企业被执行活动拖“瘦”拖“垮”。
截至10月,该院涉企执行案件结案平均用时5.62天、同比去年同期缩短14.62天,执行完毕案件结案平均用时14.6天、同比去年同期缩短3.21天,跑出执行解决商业纠纷的“加速度”。
集中执行常态化 通堵点
“被执行人找不到,生产设备没人要,唯一有价值的车子还在县外,本来觉得没希望了,没想到你们赶赴当地高效扣押又快速处置,太给力了!”今年11月12日,办妥执行款领取手续后,当事人对正阳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闵继承点赞道。
法律不能“打白条”。为依法保障胜诉企业的合法权益,正阳县人民法院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常态化组织开展“保企业、护民生、优环境”集中执行行动,执行干警采取拘传、拘留、罚款、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等措施,极大地压缩失信被执行人生存空间,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在某公司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中,该公司除欠租金外,还涉及拖欠10多名工人工资18万多元、供应商原材料款20余万元等系列纠纷案件未进入执行程序。为求案件实质性解决,执行法官穷尽手段查询、冻结、扣押被执行人名下的所有账户和生产设备、车辆等财产,及时处置被执行人名下的车辆和变卖生产设备,并联合乡镇党委、政府和劳动部门对被执行人形成强大的法律压力和心理震慑,然后拘传被执行人到场与厂房出租人及各方当事人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优先保障发放工人工资,再支付租金及材料款,实现“一案解多纷”。
从强制到能动 解难点
从“强制执行”到“能动执行”,一词之差,背后却是执行工作思维之变。正阳县人民法院用执行“硬措施”打造法治化“软环境”,护航企业产业转型升级。
在办案过程中,要避免“办理一个案子,垮掉一个企业”。今年8月初,在执行某涉企买卖合同纠纷案时,考虑到被执行企业为机械生产企业,如果盲目对流动资金、货款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不仅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反而有可能使企业陷入“绝境”。该院创新思路“活封”商标、厂房,把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降至最低,被执行企业与申请人签订执行和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正阳县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强化执行和解和诚信履行,动态监管被执行人名单,健全被执行人信用激励机制,运用“活封”“活扣”等方式执行涉企案件,充分释放被查封财产的使用价值和融资功能,让被执行企业继续经营生产、创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