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 孙文 孙佩 杨小光(通讯员:上官东伟)
三门峡市渑池县新兴小学成立于2017年,是渑池县唯一一所半寄宿制公立小学。学校各项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实行高端多媒体电教平台电化教学,为孩子们课堂学习和课余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近年来,渑池县新兴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让儿童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重在正确引导,遵循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等六大路径,培育具有健康体格、健全人格、家国情怀的向上向善少年。学校先后荣获“三门峡市德育先进集体”“三门峡市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一、党建引领,强化管理育人
坚持贯彻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突出“把方向、抓班子、带队伍、促落实”的领导职责,落实校长、副校长、教导处、政教处、后勤处、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的管理工作,形成人人参与、上下联动的管理机制。学校制定和完善学校工作管理制度,每一项制度出台,都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强调制度认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建立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完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推进管理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二、培根铸魂,强化活动育人
在国家“双减”“五项管理”“五育并举”精神指导下,学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设了文学、书法、舞蹈、主持人、合唱、足球、篮球、机器人等社团,并定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举办学生古诗词大赛
每年根据年级,划分不同的赛事模式,一二年级选择用朗诵、背诵、诗词常识、连线选择、九宫格等方式完成比赛;三四年级以九宫格和飞花令推进赛事,五六年级提高赛事难度融入十二宫格和飞花令的方式完成比赛。在诗词文化碰撞中,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心,打造学校德育建设新风尚。
打造“三心”筑梦平台
学生宿舍安装广播系统,以睡前广播形成校园故事会,摘选“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故事,巧妙衔接听故事、讲故事和分享故事三种模式,打造“耐心、爱心、恒心”三心筑梦平台,以学生感兴趣的事儿激发学生说出心里话。每年举办“金话筒”故事大赛,检验“宿舍文化”教育成果,孩子们在故事中感受到国家文化的精髓,体会先锋者的思想伟力,激发了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心。目前,耐心听故事,爱心育人心,恒心说学习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课间组织古诗词韵律操
为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校每天上下午各有30分钟大课间活动,学校精心挑选小学生必备古诗词,融入孩子们喜欢的动感乐段中,自创以“诵经典诗词 强健康体魄”为主题的古诗韵律操,让热身韵律操、动感韵律操、武术操、戏曲操、街舞韵律操五个部分融为一体,将古诗词和韵律操完美结合,切实推进了诗词特色教育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三、诵读经典,强化文化育人
吟诵经典,寻根底蕴,让传统文化回归校园,营造良好氛围。学校结合学生学习情况,鼓励学生每天阅读一定的时间,设立奖励机制。每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参加阅读分享会。每个班开设一个教室图书柜,确保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包括小说、非虚构类书籍、散文、传记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设立一个展示学生推荐图书和书评的板块,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喜欢的书籍和阅读心得。教师提供导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书籍。
按照学期进度,学校会定期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阅读讨论圈、图书俱乐部、读书交流会等,让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每学期安排四次教师读书交流会,并对教师读书会上的交流情况进行点评,读书交流会后,每位教师要交一篇读书心得。除了图书柜,学校还尝试将阅读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阅读课外书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提质增效,强化课堂育人
抓实教学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严格备课、上课、改作、辅导等教学常规管理,切实地把管理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上,在“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上做文章,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老师以“四精”( 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辅导、精心批改作业)规范教学行为,力求把简单平凡的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同时,实施传帮带,以“青蓝工程”、班主任论坛、教师论坛等活动为载体,培养新手教师。
积极推进“一三”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坚持实施“一三”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预习,设置预习卡,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学会预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检测预习,展示目标;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纳总结,达标检测”三大环节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当堂教学、训练、检测,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创新作业管理,助力学生发展
学校聚焦作业管理,减“量”提“质”,使“减负”工作贴地而行,让作业走新更走心。建立教导处、学科教师、家长分工合作下的作业管理运行体系,三个层面上下联动、三个环节逐层落实,11步细化具体要求,从而实现对作业的智慧管理。
教导处制定校级“双减”标准,修订作业管理制度,统筹作业管理,精心设计具有学科特点的实践类、研究类作业,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导向,让作业回归育人原点。各科老师统筹兼顾作业形式与总量,互相参照监督,以估算出学生完成作业的总时间,给学生布置合适的作业量,确保中等速度的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量,保证学生休息和睡眠。
学校每个班级都制定了学科作业管理激励机制,设置积分卡、免作业卡、自选作业等作为奖励条件,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根据学生作业完成质量,积累到规定等级次数便可以获得免作业卡一张,凭卡即可免写一次相应学科的作业。免作业卡的实施,不但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而且也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五、立足特色,强化实践育人
挖掘“第三课堂”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校外育人与校内育人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带领学生走进刘少奇旧居、八路军渑池兵站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熏陶,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学生走进仰韶文化博物馆,感受仰韶文化的魅力,厚植家国情怀;走进仰韶酒厂和仰韶学校科技展馆开展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走进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开展义务清扫、文明宣讲、敬老爱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利用假期,还指导学生开展亲子共读、体育锻炼、家务劳动等家庭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热爱家庭、热爱生活,营造清朗家风。
六、多元参与,强化协同育人
积极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教育资源,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实现校内外有机衔接,形成系统性、连贯性的育人环境。定期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举办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宣讲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普及家庭教育、亲子共育知识,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聘请法制副校长以及派出所、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法制教育专题讲座。通过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今后,在县教体局的领导下,学校全体教师将聚焦主业、团结一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团结的精神、更加努力的付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为社会各界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