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阳市新县吴陈河镇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以“一约四会”为载体,将道德理想转化为行为准则,以乡土逻辑化解矛盾纠纷,真正让村规民约成为维系乡村秩序、培育集体认同的精神纽带,引导广大群众摒弃旧习俗、拥抱新风尚,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走出了一条契合镇情民情的乡村治理实践之路。
正行为,“约”出文明新风尚
走进吴陈河镇马鞍村忠厚湾,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幅幅别致的墙绘装点着乡村,池塘里鱼儿自在游动,这一幕幕俨然呈现一幅诗画田园的美好景象。今年年初,通过村委会倡议、群众表决通过,马鞍村修订完善了新的“一约四会”,村原党支部书记孔垂胜曾说“马鞍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一约四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吴陈河镇持续坚持用好“一约四会”,组织各村(居)将孝老爱亲、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遵纪守法等优良作风纳入村规民约之中,将无形的传统变为有形的约定,让村民们达成一致的思想共识,充分释放传统风俗的治理效能。
在吴陈河镇陈洼村,过去一直流行“陈洼娶媳妇——提前预热”、“陈洼赶喜事——不醉不归”、“陈洼请客——喝倒一片”等歇后语,村民们热衷大操大办,讲排场、好面子。吴陈河镇党委、陈洼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红白理事会,号召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在“一约四会”的影响下,现如今,陈洼村陈规陋习悄然不见,厚养薄葬、文明迎娶的好风尚在陈洼村蔚然成风。同时良好村风、民风带动了和谐家风、学风。光邹湾一个自然湾,就累计培养博士9位、硕士21位、优秀学子67名。2025年,陈洼村再创佳绩,5名青年学子进入高等学府的殿堂,家家户户享受着村规民约带来的治理成果。
护平安,“约”出和谐新秩序
面对房屋纠纷,邱堂村邱西湾两家村民产生了矛盾,镇村干部多次调解,但各有各的理、谁也不让谁。面对基层治理难题,“两委”干部拿出村规民约说话,指着邻里互助的明确规定,最终用乡情打动了群众,两家矛盾就地化解。“邻里亲,争少讼”、“邻里处,和为贵,互帮助,如兄弟”、“邻里和睦处,吵架伤和气”,句句良言,都是群众在村民自治中总结提炼的好经验、好做法。吴陈河镇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创新开展“法治大讲堂”、“铁脚板”等活动,丰富基层治理载体,组织五老四员、在家群众面对面交流座谈,宣传“一约四会”、政策要点等内容,围绕邻里纠纷、基础设施等急难愁盼,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变基层自治为和谐善治,打造宜居宜业的新风尚新气象。
在袁湾水库移民安置区,吴陈河镇坚持开门教育办实事,面对移民群众安全饮水、设施完善、房屋建设等突出问题,持续开展“昼访夜谈”活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在罗寺村岑墩组,村民们围坐一堂,包村领导、驻村干部结合村规民约解读移民安置政策,引导群众学法用法,现场消除了群众的疑虑,进一步拉近了干群关系,通过村规民约,充分提高了基层治理效能。
促发展,“约”出振兴新动能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反哺家乡、扶助家乡的实际行动中来,践行了抓发展、促振兴的民生之约。2025年,吴陈河镇大力推进“照亮回家路”行动,按照政府支持一批、集体筹备一批、乡贤捐建一批的工作思路,积极建设完善路灯照明设施,让缕缕灯光照亮乡间陌路。面对行动难题,镇党委及村“两委”积极联络在外成功人士,龚洼村在外乡贤吴宗胜、谢晓东、谢理等人主动捐赠一批路灯。村民们纷纷表示“以前晚上出门得打手电,提心吊胆。现在亮堂堂的,串门、散步都方便多了!”。今年以来,全镇累计新建路灯700余盏,其中乡贤捐建200余盏,村规民约中“绿树绕村舍,路灯照月圆”的村庄愿景已成美好现实。
在丰远中药材种植基地,驻地企业支援抗旱保收的义举正温情上演。随着高温天气持续,水稻种植面临巨大考验,吴陈河镇党委政府组织各村(居)全力开展抗旱行动,在章墩村种植基地忙碌的李总了解情况后,主动抽调基地深井水源帮助乡亲们进行灌溉,有效缓解了农田旱情,共同保卫了农业生产。村规民约中“乡村振兴要先行,党员群众要齐心”自治规范正引领着乡村迈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新时代。(通讯员:熊威)